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动力锂电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前言第9-12页
    1.1 化学电源的发展历史第9页
    1.2 LIB的原理和结构第9-12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2-35页
    2.1 正极材料分类及发展趋势第12-14页
    2.2 LIB正极材料研究热点之一——LiFePO_4的研究第14-33页
        2.2.1 LiFePO_4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第14-15页
        2.2.2 LiFePO_4化合物的充放电机理第15-18页
        2.2.3 LiFePO_4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第18-26页
            2.2.3.1 高温固相合成法(solid state reactions at high temperatures)第18-19页
            2.2.3.2 共沉淀法(co-precipitation)第19页
            2.2.3.3 流变相法(rheological phase method)第19-20页
            2.2.3.4 水热法合成(hydrothermal method)第20-21页
            2.2.3.5 溶胶—凝胶法(Sol-gel)第21-23页
            2.2.3.6 机械化学活化合成法(mechanochemical activation method)第23-24页
            2.2.3.7 喷雾热解(Spray Pyrolysis)第24-25页
            2.2.3.8 模板法(template method)第25-26页
            2.2.3.9 其他新型合成方法第26页
        2.2.4 LiFePO_4化合物的改性处理第26-33页
            2.2.4.1 纳米化第26-27页
            2.2.4.2 表面包覆第27-30页
            2.2.4.3 掺杂第30-32页
            2.2.4.4 其他匹配材料的改性第32-33页
        2.2.5 LiFePO_4材料的应用前景第33页
    2.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第33-35页
第三章 实验第35-40页
    3.1 LiFePO_4的制备试验第35页
    3.2 热失重分析和差热分析第35-36页
    3.3 LiFePO_4的性能表征实验第36-40页
        3.3.1 LiFePO_4的理化性能表征实验第36-37页
            3.3.1.1 X射线粉末衍射——物相分析第36页
            3.3.1.2 扫描电子显微镜——形貌分析第36页
            3.3.1.3 BET法比表面测试——比表面积分析第36页
            3.3.1.4 激光粒度测试仪——粒度分布分析第36页
            3.3.1.5 原子吸收光谱仪——锂主体、杂质元素含量分析第36-37页
            3.3.1.6 振实密度测试仪——振实密度分析第37页
            3.3.1.7 流体稳定性分析仪——流变体稳定性分析第37页
        3.3.2 LiFePO_4的电性能表征实验第37-40页
            3.3.2.1 循环伏安分析第37页
            3.3.2.2 常规容量测试第37页
            3.3.2.3 循环性能测试第37-38页
            3.3.2.4 倍率特性测试第38页
            3.3.2.5 高、低温性能测试第38页
            3.3.2.6 安全性能测试第38-40页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第40-78页
    4.1 FePO_4·2H_2O的合成研究第40-45页
        4.1.1 机理分析第40页
        4.1.2 反应温度的选择第40-41页
        4.1.3 反应pH值的选择第41-44页
        4.1.4 反应周期的选择第44页
        4.1.5 小结第44-45页
    4.2 LiFePO_4材料的合成研究第45-53页
        4.2.1 合成机理研究第45-46页
        4.2.2 原料混合过程研究第46-49页
            4.2.2.1 碳源的选择第46-47页
            4.2.2.2 碳源添加方式的选择第47-49页
            4.2.2.3 碳源添加比例的选择第49页
        4.2.3 烧结过程研究第49-52页
            4.2.3.1 烧结温度的选择第49-51页
            4.2.3.2 烧结时间的选择第51-52页
            4.2.3.3 气体流量的选择第52页
        4.2.4 小结第52-53页
    4.3 包覆模型的建立第53-63页
        4.3.1 包覆物与主体结构的匹配模型的设计第53-59页
        4.3.2 LiFePO_4碳包覆的验证第59-63页
        4.3.3 小结第63页
    4.4 LiFePO_4产品性能研究第63-78页
        4.4.1 电池型号的选择第63-64页
        4.4.2 LiFePO_4产品理化性能指标的表征第64-67页
        4.4.3 LiFePO_4产品电性能指标的表征第67-76页
            4.4.3.1 循环伏安分析第67-68页
            4.4.3.2 LiFePO_4材料的常规容量第68-70页
            4.4.3.3 LiFePO_4材料的循环性能第70-71页
            4.4.3.4 LiFePO_4材料的倍率性能第71-72页
            4.4.3.5 LiFePO_4材料的高、低温性能第72-74页
            4.4.3.6 LiFePO_4材料的安全性能第74-76页
        4.4.4 小结第76-78页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第78-79页
    5.1 结论第78页
    5.2 展望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93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93-94页
致谢第94-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甲基-1,3-苯二酚的合成研究
下一篇:醋酸乙烯力场构建及其相平衡的分子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