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新型采油工程菌的构建与性能评价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创新点摘要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0-12页
        1.2.1 国外发展现状第10-11页
        1.2.2 国内发展现状第11-12页
    1.3 微生物驱油技术机理第12-14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4-15页
第二章 新型采油工程菌的构建第15-30页
    2.1 电转化技术的原理及优点第15-16页
        2.1.1 电转化技术原理第15页
        2.1.2 电转化技术优点第15-16页
        2.1.3 电转化实验流程第16页
    2.2 菌种来源和实验材料第16-20页
        2.2.1 产生生物聚合物菌株第16-18页
        2.2.2 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第18-19页
        2.2.3 培养基及相关药剂第19页
        2.2.4 实验器材第19-20页
    2.3 鼠李糖脂表达质粒的提取第20-25页
        2.3.1 质粒提取第20-22页
        2.3.2 DNA电泳实验第22-24页
        2.3.3 核酸浓度测定实验第24-25页
    2.4 电转化实验第25-26页
        2.4.1 产生物聚合物菌株的复壮培养第25页
        2.4.2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25页
        2.4.3 电转化第25-26页
    2.5 菌种产物性能评价第26-29页
        2.5.1 产生物聚合物评价实验第27页
        2.5.2 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评价实验第27-28页
        2.5.3 菌液pH值测定实验第28-29页
    2.6 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新型采油工程菌适应性评价第30-39页
    3.1 实验流程、材料和方法第30页
        3.1.1 实验流程第30页
        3.1.2 实验材料第30页
        3.1.3 微生物菌液发酵方法第30页
    3.2 温度适应性评价第30-32页
    3.3 盐度适应性评价第32-34页
    3.4 pH值适应性评价第34-35页
    3.5 抗剪切性能评价第35-37页
    3.6 长期稳定性能评价第37-38页
    3.7 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新型采油工程菌驱油效果评价第39-53页
    4.1 实验流程、材料和方法第39-40页
        4.1.1 实验流程第39页
        4.1.2 实验材料第39-40页
        4.1.3 微生物驱替液配制方法第40页
    4.2 微生物生长代谢规律研究第40-42页
        4.2.1 实验步骤第40-41页
        4.2.2 实验分析及结果第41-42页
    4.3 菌株WS2与其他菌株驱油效果的对比第42-45页
        4.3.1 实验步骤第42-43页
        4.3.2 实验分析及结果第43-45页
    4.4 微生物用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第45-47页
        4.4.1 实验步骤第45-46页
        4.4.2 实验分析及结果第46-47页
    4.5 微生物浓度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第47-49页
        4.5.1 实验步骤第47-48页
        4.5.2 实验分析及结果第48-49页
    4.6 微生物注入时机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第49-51页
        4.6.1 实验步骤第49-50页
        4.6.2 实验分析及结果第50-51页
    4.7 小结第51-53页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57-58页
致谢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揿针埋针疗法治疗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电动车驱动防滑控制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