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生产管理论文--企业技术管理论文

协同创新系统耗散结构判定研究--基于熵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页
1 绪论第8-17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2.1 研究目的第9页
        1.2.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3 文献综述第10-13页
        1.3.1 熵理论及耗散结构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2 协同创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3 我国协同创新系统耗散结构判定研究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4 文献述评第13页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3-16页
        1.4.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4.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3 研究逻辑路线图第15-16页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6-17页
2 协同创新系统耗散结构判定研究的相关理论概述第17-22页
    2.1 熵理论概述第17-19页
        2.1.1 熵理论的产生、内涵及发展第17-18页
        2.1.2 熵原理的内涵第18-19页
    2.2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第19-20页
        2.2.1 耗散结构理论的内涵第19页
        2.2.2 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第19-20页
    2.3 协同创新系统内涵概述第20-21页
    2.4 本章小结第21-22页
3 我国协同创新系统基本问题概述第22-30页
    3.1 协同创新系统的构成主体分析第22-24页
    3.2 我国协同创新系统的发展现状第24-27页
        3.2.1 我国协同创新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第24-25页
        3.2.2 我国协同创新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25-27页
    3.3 我国协同创新系统的耗散特性分析第27-28页
    3.4 熵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应用于协同创新系统耗散结构判定研究的适用性第28页
    3.5 本章小结第28-30页
4 协同创新系统正负熵流指标体系的建立第30-36页
    4.1 协同创新系统熵的构成分析第30-31页
        4.1.1 协同创新系统正熵的来源第30页
        4.1.2 协同创新系统负熵的来源第30-31页
    4.2 协同创新系统正负熵流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与设计思路第31页
        4.2.1 协同创新系统正负熵流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第31页
        4.2.2 协同创新系统正负熵流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第31页
    4.3 协同创新系统正熵流指标体系的建立第31-33页
        4.3.1 协同创新系统正熵流指标体系建立的依据分析第31-32页
        4.3.2 协同创新系统正熵流指标体系的建立第32-33页
    4.4 协同创新系统负熵流指标体系的建立第33-35页
        4.4.1 协同创新系统负熵流指标体系的建立依据分析及指标筛选第33-34页
        4.4.2 负熵流指标体系的建立第34-35页
    4.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5 协同创新系统BRUSSELS模型的建立及熵值计算依据第36-40页
    5.1 BRUSSELS模型的适用性分析第36页
    5.2 BRUSSELS基本模型分析第36-37页
    5.3 协同创新系统BRUSSELS模型的建立第37页
    5.4 协同创新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判定依据第37-38页
    5.5 协同创新系统正负熵值的计算依据第38-39页
        5.5.1 协同创新系统正熵值的计算依据第38页
        5.5.2 协同创新系统负熵值的计算依据第38-39页
    5.6 本章小结第39-40页
6 实证分析——以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为例第40-48页
    6.1 协同创新系统的耗散结构判定实证分析方法第40页
    6.2 协同创新系统BRUSSELS模型的基础数据第40-42页
    6.3 模型的计算与结果第42-44页
    6.4 协同创新系统形成有序结构的判定结果及分析第44-46页
        6.4.1 协同创新系统正熵值计算结果分析第44-45页
        6.4.2 协同创新系统正熵值计算结果分析第45-46页
    6.5 政策建议第46-47页
    6.6 本章小结第47-48页
7 结论与展望第48-50页
    7.1 结论第48页
    7.2 展望第48-50页
致谢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附录第54-55页
    A.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第54页
    B. 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熵流指标体系调查问卷第54-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竹粉/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弱(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