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色氨酸衍生物手性功能单体的制备及其在手性药物色谱拆分中的应用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1 手性药物及其拆分意义第12页
    2 药物手性拆分机理第12-13页
    3 药物手性拆分方法第13-17页
        3.1 物理拆分法第14页
        3.2 生物拆分法第14页
        3.3 萃取拆分法第14-15页
        3.4 色谱拆分法第15-17页
            3.4.1 超临界流体色谱拆分法第15页
            3.4.2 气相色谱拆分法第15-16页
            3.4.3 毛细管电泳拆分法第16页
            3.4.4 高效液相色谱拆分法第16-17页
    4 基于手性固定相的色谱技术(CSPs)分类第17-19页
        4.1 经典CSP第17-19页
            4.1.1 多糖类CSP第17-18页
            4.1.2 其他经典CSP第18-19页
        4.2 新型CSP第19页
    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第19-21页
第二章 手性功能单体的制备与表征第21-30页
    2.1 前言第21页
    2.2 实验部分第21-22页
        2.2.1 仪器与试剂第21-22页
    2.3 实验方法第22-23页
        2.3.1 功能单体的合成第22页
        2.3.2 功能单体结构表征第22-23页
            2.3.2.1 紫外分光光度法(UV-vis)分析第22-23页
            2.3.2.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23页
            2.3.2.3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第23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3-29页
        2.4.1 新型可聚合手性功能单体的合成第23-24页
        2.4.2 傅立叶红外分光光谱表征第24-26页
        2.4.3 核磁共振氢谱表征第26-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氟比洛芬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应用第30-48页
    3.1 前言第30-31页
    3.2 实验部分第31-34页
        3.2.1 仪器与试剂第31页
        3.2.2 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条件优化第31-33页
            3.2.2.1 功能单体的选择第31-32页
            3.2.2.2 R-氟比洛芬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第32页
            3.2.2.3 静态吸附实验第32-33页
            3.2.2.4 色谱分析第33页
            3.2.2.5 MIP和NIP的FT-IR表征第33页
            3.2.2.6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表征第33页
        3.2.3 R-氟比洛芬分子印迹聚合物缓控释片剂的初步研究第33-34页
            3.2.3.1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载药量测定第33页
            3.2.3.2 氟比洛芬片剂的制备第33页
            3.2.3.3 氟比洛芬片剂缓控释性能研究第33-3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4-40页
        3.3.1 功能单体的选择第34-36页
        3.3.2 介质条件的选择第36-37页
        3.3.3 交联剂的选择第37-38页
        3.3.4 混合致孔剂的比例第38-39页
        3.3.5 致孔剂用量的选择第39页
        3.3.6 交联剂用量的选择第39-40页
    3.4 分子印迹聚合物结构分析第40-41页
        3.4.1 FT-IR光谱分析第40-41页
    3.5 氟比洛芬对映体分析的色谱方法建立第41-42页
    3.6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动力学研究第42-44页
    3.7 R-氟比洛芬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缓控释性能研究第44-45页
    3.8 识别机理探讨第45-46页
    3.9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手性色谱柱的制备及其手性色谱拆分应用第48-65页
    4.1 前言第48页
    4.2 实验方法第48-51页
        4.2.1 仪器与试剂第48-49页
        4.2.2 手性固定相的制备与表征第49-50页
            4.2.2.1 手性固定相制备第49页
            4.2.2.2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第49页
            4.2.2.3 热失重法表征第49-50页
        4.2.3 色谱柱装填及活化第50页
            4.2.3.1 色谱柱装填实验第50页
            4.2.3.2 色谱柱正反相切换第50页
            4.2.3.3 色谱柱的平衡第50页
        4.2.4 色谱条件第50-51页
    4.3 新型手性固定相的性能研究第51-54页
        4.3.1 芳基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第51-52页
        4.3.2 苯甲酰胺类药物第52-53页
        4.3.3 其他手性药物第53-54页
        4.3.4 含复杂基质样品拆分实验第54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54-64页
        4.4.1 手性固定相合成第54-56页
        4.4.2 FT-IR表征第56页
        4.4.3 TGA-DTA分析第56-57页
        4.4.4 两种CSP的拆分性能研究第57-63页
            4.4.4.1 正相分离模式下两种CSP的拆分性能第57-58页
            4.4.4.2 反相分离模式下两种CSP的拆分性能第58-63页
        4.4.5 含复杂基质的普拉洛芬拆分应用第63-64页
    4.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新型手性固定相的拆分机理研究第65-77页
    5.1 前言第65页
    5.2 实验部分第65-68页
        5.2.1 仪器与试剂第65-66页
        5.2.2 实验方法第66-67页
            5.2.2.1 丙烯酰基-L-丙氨酸(AA)的合成第66-67页
            5.2.2.2 HDEEA-CSP手性固定相合成第67页
            5.2.2.3 FT-IR分析第67页
            5.2.2.4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第67页
        5.2.3 色谱分析第67-6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8-76页
        5.3.1 HDEEA-CSP手性固定相的合成第68-69页
        5.3.2 核磁共振氢谱表征第69-71页
        5.3.3 手性固定相拆分机理研究第71-76页
    5.4 本章小结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8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第88-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南方文化视阈下的《杀死一只百舌鸟》成长主题分析
下一篇:融资融券交易对沪市波动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