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草本论文--多年生论文

千层塔内生菌根菌和伴生蕨的分子鉴定及其生物学效应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1.1 千层塔的研究现状第9-11页
        1.1.1 千层塔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第9-10页
        1.1.2 千层塔的药用价值第10页
        1.1.3 千层塔的生物学研究第10-11页
    1.2 DNA条形码应用于物种鉴定第11-15页
        1.2.1 DNA条形码定义及其发展第11-12页
        1.2.2 传统鉴定的局限性第12页
        1.2.3 DNA条形码的应用第12-14页
        1.2.4 DNA条形码面临的问题第14-15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第二章 千层塔内生菌根菌的组织分布、分离及鉴定第16-27页
    2.1 试验材料和试剂第16页
        2.1.1 试验材料第16页
        2.1.2 主要试剂第16页
    2.2 试验方法第16-19页
        2.2.1 试验材料预处理第16-17页
        2.2.2 千层塔内生菌根的形态观察第17页
        2.2.3 统计内生菌根菌的侵染率第17页
        2.2.4 千层塔内生菌根菌的分离第17页
        2.2.5 千层塔内生菌根菌的鉴定第17-19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19-25页
        2.3.1 内生菌根的组织分布特征第19-21页
        2.3.2 内生菌根菌的分离与鉴定第21-25页
    2.4 讨论第25-27页
第三章 千层塔与内生菌根菌的生物学效应第27-36页
    3.1 试验材料和试剂第27页
        3.1.1 试验材料第27页
        3.1.2 主要试剂第27页
    3.2 试验方法第27-30页
        3.2.1 菌丝发酵液、灭活菌丝和鲜活菌丝的制备第27-28页
        3.2.2 内生菌根菌处理组与宿主千层塔共培养第28页
        3.2.3 内生菌根菌处理组对宿主的影响第28-30页
        3.2.4 数据分析第30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0-34页
        3.3.1 内生菌根菌对千层塔移栽存活率的影响第30页
        3.3.2 内生菌根菌对千层塔根系活力的影响第30-31页
        3.3.3 内生菌根菌对千层塔叶绿素总含量的影响第31-32页
        3.3.4 内生菌根菌对千层塔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第32页
        3.3.5 内生菌根菌对千层塔石杉碱甲含量的影响第32-33页
        3.3.6 内生菌根菌对千层塔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第33页
        3.3.7 内生菌根菌对千层塔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影响第33-34页
    3.4 讨论第34-36页
第四章 千层塔伴生蕨的鉴定第36-48页
    4.1 试验材料和试剂第36页
        4.1.1 试验材料第36页
        4.1.2 主要试剂第36页
    4.2 试验方法第36-38页
        4.2.1 千层塔伴生蕨的诱导第36页
        4.2.2 千层塔伴生蕨总DNA的提取第36-37页
        4.2.3 序列扩增第37-38页
        4.2.4 纯化目的基因第38页
        4.2.5 PCR扩增序列的数据分析第38页
        4.2.6 千层塔伴生蕨的形态鉴定第38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38-46页
        4.3.1 千层塔伴生蕨的诱导第38-39页
        4.3.2 最佳扩增基因序列的筛选第39-43页
        4.3.3 系统发育分析第43-44页
        4.3.4 碱基差异性分析第44-45页
        4.3.5 形态鉴定结果分析第45-46页
    4.4 讨论第46-48页
第五章 千层塔伴生蕨再生体系的建立第48-55页
    5.1 试验材料和试剂第48页
        5.1.1 试验材料第48页
        5.1.2 主要试剂第48页
    5.2 试验方法第48-49页
        5.2.1 原叶体的培养第48页
        5.2.2 孢子体的诱导第48-49页
        5.2.3 孢子体的生根第49页
        5.2.4 孢子体的移栽第49页
        5.2.5 数据分析第49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49-52页
        5.3.1 狭叶金星蕨原叶体的培养第49-50页
        5.3.2 狭叶金星蕨孢子体的诱导第50-51页
        5.3.3 狭叶金星蕨孢子体生根的优化第51-52页
        5.3.4 狭叶金星蕨孢子体的移栽第52页
    5.4 讨论第52-55页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4-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微信平台的人脸识别系统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COVE:车联网中基于信用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