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针灸联合参芪固本方对化疗后脾虚症状及血液细胞的干预研究

中文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引言第13-15页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第15-29页
    1.1 研究背景第15页
    1.2 中西医学对恶性肿瘤的认识第15-16页
        1.2.1 西医对肿瘤的认识第15-16页
        1.2.2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第16页
    1.3 中西医对恶性肿瘤的治疗第16-17页
        1.3.1 西医治疗恶性肿瘤方面第16页
        1.3.2 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第16-17页
    1.4 化疗药物的毒性作用第17-18页
    1.5 中西医学对药物引起呕吐的研究第18-19页
        1.5.1 西医对呕吐成因的研究第18页
        1.5.2 中医学对呕吐成因的研究第18-19页
    1.6 中西医学对骨髓功能抑制的研究第19-20页
        1.6.1 骨髓细胞的功能和骨髓抑制第19页
        1.6.2 中医对骨髓抑制的认识第19-20页
    1.7 西医对化疗引起呕吐的治疗第20页
    1.8 中医针灸临床治疗呕吐的研究进展第20-25页
        1.8.1第20-23页
            1.8.1.1 针刺治疗化疗后胃肠反应的研究第20-22页
            1.8.1.2 穴位注射治疗化疗后胃肠症状的研究第22页
            1.8.1.3 穴位及耳穴敷贴疗化疗后胃肠症状的研究第22-23页
            1.8.1.4 其它中医疗法预防化疗中胃肠反应的研究第23页
        1.8.2 针刺耳穴在预防化疗呃逆反应中的研究第23-24页
        1.8.3 恶心呕吐症状的心理干预治疗第24-25页
    1.9 西药应对骨髓抑制第25页
    1.10 中医中药应对骨髓抑制第25-29页
        1.10.1 针灸穴位治疗骨髓抑制第25-27页
            1.10.1.1 针灸治疗骨髓抑制第25页
            1.10.1.2 电针治疗骨髓抑制第25页
            1.10.1.3 针灸兼艾灸合用治疗骨髓抑制第25-26页
            1.10.1.4 穴位注射治疗骨髓抑制第26页
            1.10.1.5 艾灸改善骨髓抑制的优势第26-27页
        1.10.2 中药治疗骨髓抑制第27-29页
            1.10.2.1 健脾补肾法治疗骨髓抑制第27页
            1.10.2.2 温阳补肾法治疗骨髓抑制第27页
            1.10.2.3 益气养血法治疗骨髓抑制第27-28页
            1.10.2.4 中药注射液改善骨髓抑制第28-29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第29-41页
    2第29-32页
        2.1 研究设计与资料第29-31页
            2.1.1 病例收集第29页
            2.1.2 诊断标准第29页
            2.1.3 化疗方案第29-30页
            2.1.4 纳入标准第30页
            2.1.5 排除标准第30-31页
            2.1.6 中止或剔除标准第31页
            2.1.7 中医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第31页
        2.2 分组与治疗方案第31-32页
        2.3 针刺的方法(针药组)第32页
            2.3.1 针具和消毒操作第32页
            2.3.2 针刺操作第32页
    3 干预方法第32-34页
        3.1 各组间基本资料第32-34页
            3.1.1 性别分布第32-33页
            3.1.2 年龄分布第33页
            3.1.3 肿瘤病种的分布第33页
            3.1.4 既往接受化疗次数分布第33-34页
            3.1.5 卡氏评分分布(Karnofsky,KPS)第34页
            3.1.6 毒性反应分级评分分布(NICI)第34页
    4 观察指标第34-35页
    5 结果与分析第35-41页
        5.1 化疗前后的症状改变第35-37页
            5.1.1 中医脾虚症状的变化第35页
            5.1.2 食欲改变第35-36页
            5.1.3 呕吐症状第36页
            5.1.4 便秘症状第36页
            5.1.5 舌苔变化第36-37页
        5.2 体力状况变化(卡劳夫斯基评分KPS)第37页
        5.3 血常规第37-39页
            5.3.1 化疗前后白细胞的变化第37-38页
            5.3.2 化疗前后中性粒细胞的变化第38页
            5.3.3 化疗前后淋巴细胞的变化第38页
            5.3.4 化疗前后血红蛋白的变化第38-39页
        5.4 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变化第39-41页
            5.4.1 化疗前后总T细胞(CD3~+)的变化第39页
            5.4.2 化疗前后总Th细胞(CD3~+、CD4~+)的变化第39-40页
            5.4.3 化疗前后总Ts细胞(CD3~+、CD8~+)的变化第40页
            5.4.4 化疗前后总Th/Ts比值的变化第40页
            5.4.5 化疗前后总NK细胞(CD3/16+56)的变化第40页
            5.4.6 化疗前后总B细胞(CD3/CD19)的变化第40-41页
第三部分 讨论第41-46页
    3 疗效分析与评价第41-45页
        3.1 胃肠系统第41-43页
            3.1.1 食欲与呕吐影响第41页
            3.1.2 便秘症状第41-42页
            3.1.3 中医脾虚症状第42-43页
            3.1.4 体力状况的变化第43页
        3.2 血液指标的变化第43-45页
            3.2.1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变化第43-44页
            3.2.2 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变化第44-45页
            3.2.3 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变化第45页
    4 展望与不足第45-46页
第四部分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1页
附录第51-54页
致谢第54-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条件性敲除Indian Hedgehog对出生后小鼠生长板骨化早期的影响
下一篇:MiR-16通过靶向调控KRAS的表达抑制结直肠癌生长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