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一、 绪论 | 第7-14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7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1. 理论意义 | 第7-8页 |
| 2. 实践意义 | 第8页 |
| (三) 研究现状述评 | 第8-12页 |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第11-12页 |
| (四)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2-13页 |
| 1.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 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五) 研究方法和创新 | 第13-14页 |
| 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2.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 二、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 第14-17页 |
| (一) 生态道德与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 第14-15页 |
| (二)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15-17页 |
| 三、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渊源 | 第17-24页 |
| (一) 思想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生态道德及教育思想 | 第17-18页 |
| (二) 文化渊源——中国传统生态道德及教育思想 | 第18-22页 |
| 1. 道家蕴含的生态道德及教育思想 | 第18-20页 |
| 2. 儒家蕴含的生态道德及教育思想 | 第20-21页 |
| 3. 佛教蕴含的生态道德及教育思想 | 第21-22页 |
| (三) 有益启示——西方现代生态道德及教育思想 | 第22-24页 |
| 四、 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4-27页 |
| (一) 从学校层面看:生态道德教育缺位 | 第24-25页 |
| (二) 从社会层面看:生态道德教育氛围缺失 | 第25-26页 |
| (三) 从家庭层面看:生态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 第26-27页 |
| 五、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原则 | 第27-35页 |
| (一)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27-32页 |
| 1. 生态价值观教育 | 第27-28页 |
| 2. 生态道德理念教育 | 第28-30页 |
| 3. 生态道德规范教育 | 第30-32页 |
| (二)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开展的基本原则 | 第32-35页 |
| 1. 主体性原则 | 第32-33页 |
| 2. 实效性原则 | 第33页 |
| 3. 持续性原则 | 第33-35页 |
| 六、 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 第35-40页 |
| (一) 加强课堂教学 | 第35页 |
| (二) 开展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 第35-36页 |
| (三) 重视家庭生态道德建设 | 第36-37页 |
| (四) 注重校园生态文化建设 | 第37页 |
| (五) 树立正面示范榜样 | 第37-38页 |
| (六) 强化制度保障作用 | 第38-39页 |
| (七) 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 | 第39-40页 |
| 七、 结语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