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综述 | 第10-22页 |
1.1 强化生物除磷概述 | 第10页 |
1.2 反硝化除磷细菌概述 | 第10-11页 |
1.3 反硝化除磷细菌培养方式 | 第11-12页 |
1.4 反硝化除磷的影响因素 | 第12-17页 |
1.5 序批式污泥法 | 第17-18页 |
1.6 生物除磷中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8-19页 |
1.6.1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 第18-19页 |
1.6.2 16S rRNA序列分析技术 | 第19页 |
1.7 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7.1 题依据及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7.2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7.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2-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5页 |
2.1.1 实验装置 | 第22页 |
2.1.2 接种污泥及实验用水 | 第22-24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4页 |
2.1.4 分子生物学试剂及引物 | 第24-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31页 |
2.2.1 SBR运行方式 | 第25-26页 |
2.2.2 批式实验 | 第26页 |
2.2.3 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2.2.4 分子生物学分析 | 第28-31页 |
3 以硝酸盐为主要氮源的反硝化除磷细菌的培养 | 第31-47页 |
3.1 连续培养运行效果分析 | 第31-34页 |
3.1.1 培养阶段除磷能力的变化 | 第31-33页 |
3.1.2 培养阶段脱氮能力的变化 | 第33-34页 |
3.2 驯化至不同阶段氮磷的周期性变化 | 第34-37页 |
3.2.1 周期内磷酸盐的变化 | 第34-35页 |
3.2.2 周期内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变化 | 第35-37页 |
3.3 动力学分析 | 第37-39页 |
3.3.1 释磷阶段动力学研究 | 第37-38页 |
3.3.2 吸磷过程动力学研究 | 第38-39页 |
3.4 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 第39-40页 |
3.5 16S rRNA测序及同源性分析 | 第40-43页 |
3.5.1 测序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3.5.2 基因系统发育树 | 第42-43页 |
3.6 稳定运行状况 | 第43-46页 |
3.6.1 行参数及污泥状况 | 第43页 |
3.6.2 周期内温度,pH及溶解氧的变化 | 第43-44页 |
3.6.3 周期内氮的变化 | 第44-45页 |
3.6.4 磷酸盐,挥发性脂肪酸及聚β羟基脂肪酸的变化 | 第45-4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亚硝氮和氨氮对反硝化除磷细菌活性的影响 | 第47-61页 |
4.1 硝氮对反硝化除磷细菌活性的影响 | 第47-55页 |
4.1.1 亚硝氮作为唯一电子受体的影响 | 第47-48页 |
4.1.2 进水中亚硝氮对DPAO的影响 | 第48-50页 |
4.1.3 硝氮对DPAO的短期抑制及其恢复能力 | 第50-55页 |
4.2 氨氮对反硝化除磷细菌活性的影响 | 第55-60页 |
4.2.1 进水中氨氮对DPAO的影响 | 第55-58页 |
4.2.2 氨氮对DPAO的短期抑制及其恢复能力 | 第58-6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