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绿色竞争力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内容与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内容与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内容与现状 | 第12-13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2章 港口绿色竞争力 | 第15-26页 |
·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含义 | 第15-17页 |
·传统的发展模式及其弊端 | 第15-16页 |
·生态优先的发展模式 | 第16-17页 |
·资源生产率理论 | 第17-24页 |
·资源生产率的内涵 | 第17页 |
·资源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17-18页 |
·资源生产率与环境的关系 | 第18-19页 |
·资源生产率与"物质减量"、"反弹效应" | 第19-21页 |
·资源生产率的计算 | 第21-23页 |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 | 第23-24页 |
·港口绿色竞争力 | 第24-26页 |
·港口生产的生态影响 | 第24页 |
·港口绿色竞争力 | 第24-26页 |
第3章 港口绿色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 第26-44页 |
·港口绿色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29页 |
·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 | 第26-27页 |
·经济影响因素 | 第27-29页 |
·生态影响因素 | 第29页 |
·港口绿色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9-33页 |
·指标体系结构图 | 第29-30页 |
·各指标的说明及取值方法 | 第30-33页 |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 第33-40页 |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优点 | 第33页 |
·数据包络分析的基本模型 | 第33-36页 |
·模型参数的经济含义分析 | 第36-38页 |
·C~2R的交叉评价机制 | 第38-40页 |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 第40页 |
·因子分析方法 | 第40-44页 |
·因子分析的模型 | 第40-42页 |
·模型中重要概念的统计意义 | 第42-43页 |
·因子分析方法的特征和步骤 | 第43-44页 |
第4章 港口绿色竞争力评价分析 | 第44-61页 |
·评价港口的选择及港口概况 | 第44-46页 |
·各港口资源生产率计算 | 第46-50页 |
·生物资源的消费账户 | 第47-48页 |
·能源的消费账户 | 第48-49页 |
·建筑用地的消费账户 | 第49页 |
·水域用地的消费账户 | 第49-50页 |
·评价实例分析 | 第50-61页 |
·输入输出数据的确定 | 第50-51页 |
·因子分析法处理指标 | 第51-55页 |
·数据包络分析评价 | 第55-6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1页 |
·不足 | 第61-62页 |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A:DEAC~2R评价结果 | 第66-67页 |
附录B:MATLAB交叉评价程序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