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步多载波D2D通信性能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2页 |
1.1.1 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与发展 | 第9-11页 |
1.1.2 D2D通信技术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D2D通信技术面临的挑战 | 第12-14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D2D通信与空间泊松点过程 | 第17-32页 |
2.1 D2D通信技术 | 第17-22页 |
2.1.1 D2D技术基本概念和特点 | 第17-18页 |
2.1.2 D2D技术应用场景 | 第18-21页 |
2.1.3 D2D技术与其他类似技术的对比 | 第21-22页 |
2.2 OFDM技术 | 第22-25页 |
2.2.1 OFDM原理 | 第22-25页 |
2.3 空间泊松点过程及应用 | 第25-31页 |
2.3.1 空间泊松点过程简介 | 第25-26页 |
2.3.2 空间齐次泊松点过程 | 第26-28页 |
2.3.3 空间非齐次泊松点过程 | 第28-29页 |
2.3.4 空间泊松点过程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 | 第29-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异步D2D设备发现 | 第32-46页 |
3.1 概述 | 第32页 |
3.2 D2D网络中的设备发现 | 第32-36页 |
3.2.1 设备发现的定义 | 第32-33页 |
3.2.2 设备发现信号 | 第33-34页 |
3.2.3 设备发现流程 | 第34-35页 |
3.2.4 设备发现同步机制 | 第35-36页 |
3.3 基于PPP的异步D2D设备发现 | 第36-45页 |
3.3.1 系统模型 | 第36-38页 |
3.3.2 链路级时间未对准分析 | 第38-42页 |
3.3.3 链路级到系统级的过渡 | 第42-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异步D2D网络系统级性能分析 | 第46-57页 |
4.1 概述 | 第46页 |
4.2 基于PPP的异步D2D系统级分析 | 第46-53页 |
4.2.1 可解码的发送设备平均数目分析 | 第47-50页 |
4.2.2 最靠近D2D用户的解码率分析 | 第50-52页 |
4.2.3 系统吞吐量分析 | 第52-53页 |
4.3 减轻异步D2D通信损失的措施 | 第53-56页 |
4.3.1 扩展循环前缀 | 第53页 |
4.3.2 接收时间提前 | 第53页 |
4.3.3 动态调整接收窗位置 | 第53-54页 |
4.3.4 半静态调整接收窗位置 | 第54页 |
4.3.5 四种方案仿真对比 | 第54-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