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休闲活动的意义建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32页 |
第一节 个人旨趣 | 第10-12页 |
一、孤单——一个人的狂欢 | 第10-11页 |
二、狂欢——一群人的孤单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社会背景:研究意义的寻求 | 第12-16页 |
一、研究背景:休闲资源的增长与休闲意义失落的反差 | 第12-14页 |
二、研究意义:丰富外在理论与重构内在价值 | 第14-16页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阐述 | 第16-19页 |
一、什么是休闲 | 第16-18页 |
二、意义建构 | 第18-19页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9-29页 |
一、关于休闲内涵的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二、休闲研究的不同视角 | 第22-25页 |
三、关于休闲意义的相关描述 | 第25-28页 |
四、关于意义建构的相关研究 | 第28-29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案与论文结构 | 第29-32页 |
一、研究方案 | 第29-30页 |
二、论文结构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小西休闲活动的意义建构 | 第32-69页 |
第一节 业余音乐人小西素描 | 第32-36页 |
一、小西——用摇滚唱出不羁灵魂的乐手 | 第32-33页 |
二、小西的生涯发展路径整体描述 | 第33-36页 |
第二节 小西的音乐探索历程 | 第36-54页 |
一、小西的休闲生活:音乐与追星之路 | 第36-42页 |
二、小西的自我发展:探索与追求之路 | 第42-45页 |
三、内心的价值追求:冲突与协调之路 | 第45-54页 |
第三节 小西休闲活动的意义生成 | 第54-60页 |
一、自我意义:满足丰富生命内涵的需要 | 第54-57页 |
二、社会意义:满足自主参与社会交往的需要 | 第57-58页 |
三、精神意义:满足价值多元发展的需要 | 第58-60页 |
第四节 小西休闲活动意义建构的生成机制 | 第60-69页 |
一、小西休闲活动意义建构的关键事件 | 第60-63页 |
二、小西休闲活动意义建构中的重要他人 | 第63-67页 |
三、小西休闲活动意义建构的要素分析 | 第67-69页 |
第三章 小茹休闲活动的意义建构 | 第69-96页 |
第一节 自由摄影师小茹概况 | 第69-73页 |
一、小茹——用相机述说精彩世界的拍客 | 第69-70页 |
二、小茹的生涯成长历程 | 第70-73页 |
第二节 小茹的摄影探索历程 | 第73-81页 |
一、小茹的休闲生活:“我”的“眼睛”与“嘴巴” | 第73-76页 |
二、走自己的路:“我”的反叛与顺应 | 第76-79页 |
三、中国当代影像的发展:“我”的价值追求 | 第79-81页 |
第三节 小茹休闲活动的意义生成 | 第81-87页 |
一、带“我”领略别样的风景 | 第81-84页 |
二、向世界倾述“我”的声音 | 第84-86页 |
三、创造“我”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 | 第86-87页 |
第四节 小茹休闲活动意义建构的生成机制 | 第87-96页 |
一、小茹休闲活动意义建构的关键事件 | 第87-91页 |
二、小茹休闲活动意义建构的重要他人 | 第91-94页 |
三、小茹休闲活动意义建构的要素分析 | 第94-96页 |
第四章 休闲活动意义建构的跨个案分析 | 第96-126页 |
第一节 时空体悟:休闲活动的范围与历程 | 第96-101页 |
一、休闲活动的范围 | 第96-98页 |
二、休闲活动意义建构的历程 | 第98-101页 |
第二节 经验感知:休闲活动的体验与理解 | 第101-113页 |
一、个体在休闲活动中的体验 | 第101-108页 |
二、个体对休闲活动的理解 | 第108-113页 |
第三节 实践反思:休闲活动中的学习与成长 | 第113-119页 |
一、休闲活动中的意义学习 | 第113-115页 |
二、休闲活动中的个人成长 | 第115-119页 |
第四节 理论探索:休闲活动的生涯意义建构 | 第119-126页 |
一、休闲活动的生涯意义 | 第119-122页 |
二、休闲活动的生涯意义建构 | 第122-126页 |
第五章 反思与建议 | 第126-140页 |
第一节 研究主要发现 | 第126-132页 |
一、休闲活动意义建构的历程 | 第126-127页 |
二、休闲活动意义建构的阶段 | 第127-128页 |
三、休闲活动意义建构的层次 | 第128页 |
四、休闲活动意义建构的跨个案比较分析 | 第128-132页 |
五、休闲活动意义建构与生涯意义建构 | 第132页 |
第二节 研究限度 | 第132-134页 |
一、研究的外在限度 | 第132-133页 |
二、研究的内在限度 | 第133-134页 |
第三节 反思与展望 | 第134-140页 |
一、“有钱”与“有闲” | 第134-137页 |
二、“身闲”与“心闲” | 第137-138页 |
三、“忙”与“闲”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4页 |
附录 | 第144-147页 |
后记 | 第147-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