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已有研究文献述评 | 第11-12页 |
1.2.1 国外现有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页 |
1.2.2 国内现有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页 |
1.4 重点、难点与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4.1 研究的重点 | 第12页 |
1.4.2 研究的难点 | 第12页 |
1.4.3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的理论概述 | 第13-21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3页 |
2.2 金融创新理论 | 第13-15页 |
2.2.1 金融创新的动因理论 | 第13-14页 |
2.2.2 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 | 第14页 |
2.2.3 金融创新的经济效应 | 第14-15页 |
2.3 金融发展模式 | 第15-16页 |
2.3.1 我国金融发展模式的建立 | 第15-16页 |
2.4 金融风险防范理论 | 第16-21页 |
2.4.1 金融风险的涵义 | 第16-17页 |
2.4.2 金融风险的特点 | 第17页 |
2.4.3 金融风险发生的原因 | 第17-20页 |
2.4.4 我国金融风险的现状 | 第20页 |
2.4.5 金融风险防范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实践 | 第21-31页 |
3.1 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 第21-24页 |
3.1.1 产生背景 | 第21-22页 |
3.1.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 第22页 |
3.1.3 国外互联网金融概况 | 第22-23页 |
3.1.4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及问题 | 第23-24页 |
3.2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金融的作用 | 第24-25页 |
3.2.1 基本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 第24页 |
3.2.2 提供了便捷的交易支付系统 | 第24页 |
3.2.3 改变了资金供求模式 | 第24页 |
3.2.4 提高了传统金融业的竞争能力 | 第24页 |
3.2.5 直接冲击着现有银行制度 | 第24页 |
3.2.6 增加了传统金融业的金融风险 | 第24-25页 |
3.2.7 提供了新兴的融资模式 | 第25页 |
3.2.8 生成了新的信用评价体系 | 第25页 |
3.3 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实践 | 第25-31页 |
3.3.1 国外发展实践:以Paypal为例 | 第25-27页 |
3.3.2 国内发展实践 | 第27-31页 |
第四章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比较 | 第31-41页 |
4.1 三种不同的模式 | 第31-33页 |
4.1.1 第三方支付模式 | 第31-32页 |
4.1.2 融资模式 | 第32页 |
4.1.3 理财模式 | 第32-33页 |
4.2 各种模式不同的特点 | 第33-38页 |
4.2.1 互联网的特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技术支持) | 第33-36页 |
4.2.2 互联网金融不同模式的特点 | 第36-38页 |
4.3 互联网金融不同发展模式的风险 | 第38-41页 |
4.3.1 第三方支付的风险 | 第38-39页 |
4.3.2 P2P网络融资模式存在的风险 | 第39-40页 |
4.3.3 互联网金融理财的风险 | 第40-41页 |
第五章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 第41-45页 |
5.1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 | 第41-43页 |
5.1.1 支付业务持续完善,移动化和自金融将引领发展方向 | 第41页 |
5.1.2 更加注重信用体系建设,带动P2P行业全面发展 | 第41页 |
5.1.3 未来互联网银行将全面兴起 | 第41-42页 |
5.1.4 逐步从企业金融向产业链金融过渡 | 第42页 |
5.1.5 良好的网络金融生态圈逐步建成 | 第42-43页 |
5.2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展望 | 第43-45页 |
5.2.1 互联网金融已经进入政策机遇期 | 第43页 |
5.2.2 互联网金融监管加大,市场有望健康发展 | 第43页 |
5.2.3 实现与传统金融业的融和 | 第43-44页 |
5.2.4 BAT发展迅猛,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的龙头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