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式窑富氧预混燃烧火焰特性及窑内换热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22页 |
·国际能源概况 | 第9-10页 |
·中国能源现状 | 第10-12页 |
·富氧燃烧技术 | 第12-19页 |
·富氧燃烧技术的提出 | 第12-13页 |
·富氧燃烧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3-16页 |
·富氧燃烧节能原理分析 | 第16-17页 |
·工业制氧的情况 | 第17-18页 |
·富氧燃烧技术的市场分析 | 第18-19页 |
·陶瓷窑炉数值模拟概况 | 第19-20页 |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页 |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20-22页 |
2 梭式窑简介 | 第22-27页 |
·梭式窑基本结构 | 第22-23页 |
·窑墙和窑顶 | 第22页 |
·窑门 | 第22页 |
·窑车 | 第22-23页 |
·窑具 | 第23页 |
·梭式窑的特点 | 第23-24页 |
·窑内气体流动及传热特点 | 第24-25页 |
·窑内气体流动特点 | 第24页 |
·窑内气体传热特点 | 第24-25页 |
·现代梭式窑热工制度的控制 | 第25页 |
·温度制度的控制 | 第25页 |
·气氛制度的控制 | 第25页 |
·压力制度的控制 | 第25页 |
·本文研究对象(第五章)——液化气梭式窑 | 第25-27页 |
3 预混燃烧器富氧燃烧火焰特性实验研究 | 第27-47页 |
·实验目的及意义 | 第27页 |
·实验理论基础 | 第27-33页 |
·出流到静止气体中的紊流自由射流过程 | 第27-28页 |
·紊流预混火焰 | 第28-29页 |
·燃烧温度[49] | 第29-31页 |
·燃烧化学动力学 | 第31-33页 |
·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案 | 第33-37页 |
·实验设备 | 第33-35页 |
·实验方案的确定 | 第35页 |
·富氧空气的制取 | 第35-37页 |
·实验步骤 | 第37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7-46页 |
·实验结果 | 第37-44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数值计算物理模型简介 | 第47-57页 |
·FLUENT 简介 | 第47-49页 |
·FLUENT 优点 | 第48页 |
·FLUENT 求解步骤 | 第48-49页 |
·基本守恒方程组 | 第49-50页 |
·质量守恒方程 | 第49页 |
·动量守恒方程 | 第49-50页 |
·能量守恒方程 | 第50页 |
·组分质量守恒方程 | 第50页 |
·湍流模型的选取 | 第50-53页 |
·RNGκ-e 模型 | 第52-53页 |
·涡耗散燃烧模型的选取 | 第53-55页 |
·辐射传热模型的选取 | 第55-57页 |
·P-1 辐射模型 | 第56-57页 |
5 梭式窑富氧预混燃烧窑内换热特性的模拟研究 | 第57-75页 |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57-58页 |
·计算区域的网格划分 | 第58-59页 |
·边界条件及物性参数的确定 | 第59-63页 |
·速度入口及压力出口边界条件 | 第59-61页 |
·热力学边界条件 | 第61-62页 |
·物性参数的选取 | 第62-63页 |
·边界条件和物性参数的确定 | 第63页 |
·数值计算方法 | 第63-64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4-73页 |
·预热阶段点两支烧嘴时窑内换热特性分析 | 第64-70页 |
·氧化还原阶段点四支烧嘴时窑内换热特性分析 | 第70-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预混燃烧器富氧燃烧火焰特性实验研究结论 | 第75页 |
·梭式窑富氧预混燃烧窑内换热特性的模拟研究结论 | 第75-76页 |
·展望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