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园林艺术论文

巴蜀园林艺术手法和空间特征研究--以鹅项山庄、龙景书院为例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2 研究的意义第12页
    1.3 巴蜀园林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1 巴蜀园林的历史变迁第13-14页
        1.3.2 典型园林的个例研究第14页
    1.4 研究对象第14-16页
        1.4.1 巴蜀园林的区域界定第14-15页
        1.4.2 巴蜀园林类型第15-16页
    1.5 研究内容概述第16页
        1.5.1 艺术设计手法的归纳第16页
        1.5.2 园林空间特征的总结第16页
    1.6 研究方法第16-18页
        1.6.1 文献综述研究第16-17页
        1.6.2 实地调研测绘第17-18页
2 巴蜀两地园林结构关系第18-24页
    2.1 山与水的关系第18-20页
        2.1.1 山水条件第18-19页
        2.1.2 气候环境第19页
        2.1.3 山与水对园林构架关系的影响第19-20页
    2.2 文化的相互交融第20-22页
        2.2.1 文化的多样化第20页
        2.2.2 文化的差异第20-21页
        2.2.3 文化的差异对园林内涵的影响第21-22页
    2.3 个性的相互交融第22页
        2.3.1 性格的差异第22页
        2.3.2 个性差异对园林倾向的影响第22页
    2.4 小结第22-24页
3 巴蜀园林的位置选取与布局形式第24-36页
    3.1 园林位置选择的依据第24-28页
        3.1.1 自然山水观的崇尚第24-26页
        3.1.2 风水观的应用与实践第26页
        3.1.3 文化观的指导第26-28页
    3.2 巴巴蜀园林的布局形式第28-34页
        3.2.1 大分散,小集中第28-29页
        3.2.2 轴线对应的建筑与自然园林的有机融合第29-31页
        3.2.3 岛式第31-32页
        3.2.4 辐射式第32-33页
        3.2.5 自由折线式第33-34页
    3.3 小结第34-36页
4 巴蜀园林艺术手法第36-54页
    4.1 巴蜀园林“正”与“变”的群体思想第36-45页
        4.1.1 观赏流线的组织安排第36-38页
        4.1.2 园林建筑空间的组织安排第38-43页
        4.1.3 园林空间视线的相互引导第43-45页
    4.2 景自天成的自然精神第45-47页
        4.2.1 寺观园林与自然完美融合第45-46页
        4.2.2 名人纪念园林的自然野趣第46-47页
    4.3 古典园林的人文精神第47-49页
        4.3.1 楹联与匾额等人文因素的引入第47-48页
        4.3.2 园林建筑的命名第48-49页
    4.4 飘逸宁静的意境精神第49-53页
        4.4.1 入口空间气氛的渲染第49-51页
        4.4.2 植物配置的意境分析第51-53页
    4.5 小结第53-54页
5 巴蜀园林的艺术特征第54-60页
    5.1 真实自然的园林环境第54页
    5.2 错落有致的多维层次第54-56页
    5.3 开合有度的空间序列第56页
    5.4 因势就形的造景手法第56-58页
    5.5 雅野自成的意境品味第58页
    5.6 小结第58-60页
6 巴蜀园林案例分析第60-86页
    6.1 基地状况第60-64页
        6.1.1 鹅岭公园鹅项山庄第60-61页
        6.1.2 园博园龙景书院第61-64页
    6.2 空间序列第64-79页
        6.2.1 观赏流线第64-67页
        6.2.2 建筑空间的组织第67-75页
        6.2.3 空间视线的通廊第75-79页
    6.3 意境的渲染第79-85页
        6.3.1 入口空间第79-82页
        6.3.2 建筑的命名第82页
        6.3.3 植物配置第82-85页
    6.4 小结第85-86页
7 结语第86-88页
    7.1 研究之不足第86页
    7.2 研究之展望第86-88页
致谢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厦门市环杏林湾居住区功能湿地梯级建构研究
下一篇:市郊轨道交通车站综合体换乘空间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