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言 | 第10-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1-1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发展脉络及概念辨析 | 第16-25页 |
一、我国未成年人刑事立法的发展 | 第16-19页 |
二、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立法缘由 | 第19-21页 |
三、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实际情况 | 第21-22页 |
四、犯罪记录和前科、犯罪记录封存和犯罪记录消灭的概念分析与界定 | 第22-25页 |
第二章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价值分析及比较法研究 | 第25-36页 |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价值导向与法律意义 | 第25-31页 |
一、哲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成年犯 | 第25-26页 |
二、法理学:更加符合正义的要求 | 第26-27页 |
三、社会学:淡化并逐渐消除未成年人的犯罪标签 | 第27-28页 |
四、犯罪学:避免因不利的社会条件导致有犯罪记录的未成年人再次犯罪 | 第28-29页 |
五、刑法学:限制刑罚的连带效果,缩小前科在刑罚裁量时的影响 | 第29-31页 |
第二节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比较法研究 | 第31-36页 |
一、德国少年刑法的有关规定 | 第32-33页 |
二、日本少年法的有关规定 | 第33页 |
三、法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 第33-34页 |
四、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的有关规定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缺陷分析与完善构想 | 第36-46页 |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的缺陷及法理分析 | 第36-40页 |
一、封存主体的缺位 | 第36-37页 |
二、查询条件的设置不当 | 第37-38页 |
三、封存启动模式的僵硬 | 第38页 |
四、责任承担条款的缺失 | 第38-39页 |
五、一定程度上与公开审判原则的冲突 | 第39-40页 |
六、封存效力的不明确 | 第40页 |
第二节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完善的构想 | 第40-46页 |
一、细化法律规定 | 第41页 |
二、明确封存效力 | 第41-42页 |
三、确立依职权和依申请相结合的封存启动模式 | 第42-43页 |
四、严格查询条件和程序 | 第43页 |
五、明确检察院的监督职责 | 第43-44页 |
六、建立权利救济制度 | 第44-45页 |
七、进一步管控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判程序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