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与思路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9页 |
2.1 市场操纵行为的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1.1 有效市场理论 | 第21-22页 |
2.1.2 噪声交易理论 | 第22-23页 |
2.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3-24页 |
2.1.4 投资者行为理论 | 第24-26页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29页 |
2.2.1 市场操纵行为 | 第26-27页 |
2.2.2 股票市场操纵 | 第27-28页 |
2.2.3 内幕信息操纵行为 | 第28-29页 |
第3章 中国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现状分析 | 第29-37页 |
3.1 中国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主体 | 第29-30页 |
3.1.1 操纵者个人化趋势 | 第29-30页 |
3.1.2 机构操纵者危害广 | 第30页 |
3.2 中国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方式 | 第30-31页 |
3.2.1 虚买虚卖 | 第30-31页 |
3.2.2 相对委托 | 第31页 |
3.2.3 连续交易 | 第31页 |
3.2.4 散布谣言、提供不实资料 | 第31页 |
3.3 中国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一般过程 | 第31-34页 |
3.3.1 建仓阶段 | 第31-32页 |
3.3.2 洗盘阶段 | 第32-33页 |
3.3.3 拉升阶段 | 第33页 |
3.3.4 出货阶段 | 第33-34页 |
3.4 中国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成本分析 | 第34-37页 |
3.4.1 股票交易成本 | 第34页 |
3.4.2 市场操纵处罚成本 | 第34-37页 |
第4章 中国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市场反应分析 | 第37-43页 |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37-38页 |
4.1.1 理论分析 | 第37-38页 |
4.1.2 研究假设 | 第38页 |
4.2 模型选择与样本选取 | 第38-39页 |
4.2.1 模型的选择 | 第38-39页 |
4.2.2 样本的选取 | 第39页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4.3.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9-40页 |
4.3.2 股票市场对市场操纵行为的反应分析 | 第40-43页 |
第5章 中国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识别 | 第43-51页 |
5.1 样本与模型的选取 | 第43-44页 |
5.1.1 样本的选取 | 第43页 |
5.1.2 模型的选择 | 第43-44页 |
5.2 变量的选取 | 第44-45页 |
5.2.1 被解释变量 | 第44页 |
5.2.2 解释变量 | 第44-45页 |
5.3 识别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45-51页 |
5.3.1 识别指标的筛选 | 第45-46页 |
5.3.2 解释变量因子分析 | 第46-48页 |
5.3.3 Logistic模型识别分析 | 第48-51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1-5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6.1.1 市场操纵行为频发,监管难度大 | 第51页 |
6.1.2 市场操纵行为会增大股票的投资风险,损害投资者利益 | 第51-52页 |
6.1.3 基于市场指标构建的多因素模型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 | 第52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2-59页 |
6.2.1 政府应完善监管机制 | 第52-53页 |
6.2.2 中小投资者应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投资理念 | 第53-55页 |
6.2.3 培育机构投资者,完善投资者结构 | 第55-56页 |
6.2.4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第56-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