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 1.1 植物芽休眠及影响因素 | 第13-16页 |
| 1.1.1 植物芽休眠 | 第13-14页 |
| 1.1.2 影响植物休眠的因素 | 第14-16页 |
| 1.2 生长素在植物芽休眠中作用的研究 | 第16-20页 |
| 1.2.1 生长素参与细胞周期调控 | 第16页 |
| 1.2.2 生长素调控植物类休眠 | 第16-17页 |
| 1.2.3 参与生长素信号转导的相关基因 | 第17-19页 |
| 1.2.4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 第19-20页 |
| 1.3 芽休眠的分子调控机制最新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 1.4 茶树冬季芽休眠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茶树稳定内参基因的鉴定和筛选 | 第23-34页 |
| 2.1 材料方法 | 第23-26页 |
| 2.1.1 供试植物材料及处理 | 第23-24页 |
| 2.1.2 方法 | 第24-26页 |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 2.2.1 内参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 第27-28页 |
| 2.2.2 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排序 | 第28-31页 |
| 2.3 讨论 | 第31-34页 |
| 第三章 茶树不同休眠状态腋芽转录组分析 | 第34-47页 |
| 3.1 材料方法 | 第34-36页 |
| 3.1.1 样品采集及RNA提取 | 第34-35页 |
| 3.1.2 文库构建及测序 | 第35页 |
| 3.1.3 序列组装及数据分析 | 第35-36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5页 |
| 3.2.1 转录组装配及差异表达基因检测 | 第36-37页 |
| 3.2.2 基因功能注释及GO分析 | 第37-38页 |
| 3.2.3 差异表达基因鉴定、基因探针富集分析及基因调控网络关联分析 | 第38-40页 |
| 3.2.4 生长素及休眠相关基因的表达谱分析、调控网络关联分析 | 第40-45页 |
| 3.3 讨论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茶树生长素响应因子基因CsARF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第47-59页 |
| 4.1 材料方法 | 第47-49页 |
| 4.1.1 植物材料与试剂 | 第47页 |
| 4.1.2 总RNA提取 | 第47页 |
| 4.1.3 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47-48页 |
| 4.1.4 目的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48页 |
| 4.1.5 目的基因在茶树芽休眠和萌发后不同阶段的表达分析 | 第48-49页 |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6页 |
| 4.2.1 生长素响应因子基因CsARF1的克隆 | 第49页 |
| 4.2.2 CsARF1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49-53页 |
| 4.2.3 CsARF1蛋白质特征分析及 3D结构预测 | 第53-56页 |
| 4.2.4 CsARF1在茶芽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特性分析 | 第56页 |
| 4.3 讨论 | 第56-59页 |
| 4.3.1 茶树CsARF1基因的克隆与编码蛋白的结构分析 | 第57页 |
| 4.3.2 CsARF1基因表达与茶芽休眠和萌发的关系 | 第57-59页 |
| 第五章 生长素相关基因在茶树休眠中的作用 | 第59-67页 |
| 5.1 材料方法 | 第59-61页 |
| 5.1.1 供试植物材料及处理 | 第59页 |
| 5.1.2 总RNA的提取和cDNA合成 | 第59-60页 |
| 5.1.3 引物设计与qRT-PCR分析 | 第60-61页 |
| 5.1.4 生长素浓度检测 | 第61页 |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5页 |
| 5.2.1 生长素相关基因的功能注释及调控网络 | 第61-63页 |
| 5.2.2 生长素相关基因在茶树不同休眠阶段的表达变化 | 第63页 |
| 5.2.3 生长素相关基因在茶树休眠诱导条件下的表达变化 | 第63页 |
| 5.2.4 生长素拮抗剂处理对生长素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 | 第63-64页 |
| 5.2.5 生长素浓度测定 | 第64-65页 |
| 5.3 讨论 | 第65-67页 |
| 第六章 茶树CsFT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功能分析 | 第67-82页 |
| 6.1 材料方法 | 第67-70页 |
| 6.1.1 供试材料 | 第67页 |
| 6.1.2 方法 | 第67-70页 |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70-82页 |
| 6.2.1 茶树CsFT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70-73页 |
| 6.2.2 茶树CsFT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73-75页 |
| 6.2.3 功能验证及表型观察 | 第75-78页 |
| 6.2.4 蛋白互做模型 | 第78-82页 |
| 第七章 茶树CsMADS-BOX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功能分析 | 第82-94页 |
| 7.1 材料方法 | 第82-84页 |
| 7.1.1 供试材料 | 第82页 |
| 7.1.2 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82页 |
| 7.1.3 样品采集及表达分析 | 第82-83页 |
| 7.1.4 载体构建及杨树转化 | 第83-84页 |
| 7.1.5 处理条件及表型观察 | 第84页 |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84-90页 |
| 7.2.1 茶树CsMADS-BOX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84-85页 |
| 7.2.2 茶树CsMADS-BOX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85-87页 |
| 7.2.3 茶树CsMADS-BOX基因的功能验证 | 第87-90页 |
| 7.3 讨论 | 第90-94页 |
| 第八章 结论 | 第94-96页 |
| 8.1 结论 | 第94页 |
| 8.2 展望 | 第94-95页 |
| 8.3 创新点 | 第95-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06页 |
| 附录 | 第106-131页 |
| 致谢 | 第131-133页 |
| 作者简介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