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缘起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释题 | 第16-18页 |
1.3.1. 关于工业遗址改造的理解 | 第16-17页 |
1.3.2. 关于工业遗址改造中景观设计的理解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8-19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1. 基础研究 | 第19页 |
1.5.2. 文献综合 | 第19页 |
1.5.3. 论证分析 | 第19-20页 |
1.5.4. 案例研究 | 第20页 |
1.5.5. 设计实践 | 第20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2. 工业遗址改造的相关概念 | 第22-39页 |
2.1. 工业 | 第22-23页 |
2.2. 工业用地 | 第23-25页 |
2.2.1. 工业用地与城市的关系 | 第23页 |
2.2.2. 工业用地的类型 | 第23-25页 |
2.3. 工业遗址 | 第25页 |
2.3.1. 工业遗址的定义 | 第25页 |
2.3.2. 工业遗址产生的原因 | 第25页 |
2.4. 工业遗址改造 | 第25-30页 |
2.4.1. 工业遗址改造的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2.4.2. 工业遗址改造的内容 | 第26-30页 |
2.5. 工业遗产 | 第30-37页 |
2.5.1. 工业遗产的定义 | 第30页 |
2.5.2. 工业遗产的价值 | 第30-34页 |
2.5.3. 工业遗产的保护 | 第34-37页 |
2.6. 工业遗址改造与工业遗产保护的关系 | 第37-3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3. 西方国家工业遗址改造的实践 | 第39-54页 |
3.1. 德国工业遗址改造的实践 | 第39-43页 |
3.1.1. 鲁尔工业区的概况 | 第39-40页 |
3.1.2. 埃姆舍公园国际建筑展(IBA Emscher park) | 第40-42页 |
3.1.3. 借鉴意义 | 第42-43页 |
3.2. 美国工业遗址改造的实践 | 第43-46页 |
3.2.1. 棕地的治理与复兴 | 第43-44页 |
3.2.2. 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激励 | 第44-45页 |
3.2.3. 艺术作为改造的动力 | 第45-46页 |
3.2.4. 借鉴意义 | 第46页 |
3.3. 英国工业遗址改造的实践 | 第46-50页 |
3.3.1. 工业考古学与工业旅游 | 第46-48页 |
3.3.2. 伦敦奥林匹克公园 | 第48-50页 |
3.3.3. 借鉴意义 | 第50页 |
3.4. 荷兰工业遗址改造的实践 | 第50-53页 |
3.4.1. 稀缺的土地资源 | 第50-51页 |
3.4.2. 阿姆斯特丹东港区的复兴 | 第51-53页 |
3.4.3. 借鉴意义 | 第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4. 工业遗址改造中的景观设计 | 第54-90页 |
4.1. 景观设计在工业遗址改造中的作用 | 第54-59页 |
4.1.1. 工业遗址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54-55页 |
4.1.2. 有效的保护工业遗产 | 第55-56页 |
4.1.3. 全面的体现工业风貌 | 第56-57页 |
4.1.4. 有效提升土地的价值 | 第57-58页 |
4.1.5. 环境修复的重要手段 | 第58-59页 |
4.2. 工业遗址改造中景观设计的类型 | 第59-64页 |
4.2.1. 按景观的空间形态划分 | 第59-62页 |
4.2.2. 按工业遗址改造后用途划分 | 第62-64页 |
4.3. 国外工业遗址改造中景观设计的实践 | 第64-88页 |
4.3.1. 以生态修复为特征的案例 | 第64-70页 |
4.3.2. 以工业遗产保护为特征的案例 | 第70-75页 |
4.3.3. 以综合开发利用为特征的案例 | 第75-79页 |
4.3.4. 以艺术为特征的案例 | 第79-81页 |
4.3.5. 以前卫风格为特征的案例 | 第81-85页 |
4.3.6. 国外实践案例汇总 | 第85-8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5. 我国工业遗址改造中景观设计的现状 | 第90-113页 |
5.1. 我国工业遗址与西方的差异性 | 第90-93页 |
5.1.1. 工业发展阶段的差异 | 第90-91页 |
5.1.2. 土地产权的差异 | 第91页 |
5.1.3. 开发观念、政策、法规的差异 | 第91-92页 |
5.1.4. 污染治理技术水平与资金投入的差异 | 第92-93页 |
5.2. 我国工业遗址改造中景观设计的现状 | 第93-104页 |
5.2.1. 北京工业遗址改造中景观设计现状 | 第93-99页 |
5.2.2. 上海工业遗址改造中景观设计现状 | 第99-102页 |
5.2.3. 我国工业遗址改造的设计案例汇总 | 第102-104页 |
5.3. 我国工业遗址改造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104-112页 |
5.3.1. 决策者导致的改造思路的偏差 | 第104-105页 |
5.3.2. 景观设计师对工业遗产认识的误区 | 第105-107页 |
5.3.3. 景观设计师在改造中的角色问题 | 第107-108页 |
5.3.4. 景观设计风貌的控制问题 | 第108-110页 |
5.3.5. 景观生态修复的实践问题 | 第110-111页 |
5.3.6. 技术与管理的问题 | 第111-11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6. 工业遗址改造中的景观设计策略 | 第113-148页 |
6.1. 建立景观设计目标的决策体系 | 第113-114页 |
6.2. 景观设计与工业遗产利用相结合 | 第114-118页 |
6.2.1. 建立工业遗产的评价体系 | 第114-116页 |
6.2.2. 建立景观设计的分级体系 | 第116-118页 |
6.3. 景观空间设计策略 | 第118-123页 |
6.3.1. 因地制宜、强化空间特征 | 第118-120页 |
6.3.2. 巧于因借、丰富立面元素 | 第120-122页 |
6.3.3. 丰富空间设计层次 | 第122-123页 |
6.4. 景观风貌设计策略 | 第123-127页 |
6.4.1. 原有工业元素的景观利用 | 第123-126页 |
6.4.2. 新设计内容与原有风貌相协调 | 第126-127页 |
6.5. 景观生态修复策略 | 第127-137页 |
6.5.1. 加强污染物调查与治理力度 | 第127-128页 |
6.5.2. 利用场地自然修复过程 | 第128页 |
6.5.3. 土壤生态修复的景观演示 | 第128-132页 |
6.5.4. 水体生态修复的景观演示 | 第132-133页 |
6.5.5. 强化乡土植物的运用 | 第133-137页 |
6.6. 景观可持续设计策略 | 第137-142页 |
6.6.1. 废旧材料再利用 | 第137-140页 |
6.6.2. 能源可持续利用 | 第140页 |
6.6.3. 雨水控制利用 | 第140-142页 |
6.7. 景观设计与艺术结合策略 | 第142-144页 |
6.7.1. 大地艺术 | 第143页 |
6.7.2. 雕塑艺术 | 第143-144页 |
6.8. 公众参与策略 | 第144-146页 |
6.8.1. 设计全过程的公众参与 | 第145页 |
6.8.2. 增加公众参与热情 | 第145-146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7. 基于设计策略的工业遗址改造景观设计实践——南通油脂厂景观设计 | 第148-166页 |
7.1. 南通油脂厂的历史研究 | 第148-151页 |
7.1.1. 张謇与大生集团 | 第148-150页 |
7.1.2. 南通油脂厂的历史沿革 | 第150页 |
7.1.3. 南通油脂厂改造的契机 | 第150-151页 |
7.2. 场地现状研究 | 第151-152页 |
7.2.1. 现场踏勘 | 第151页 |
7.2.2. 调查走访 | 第151页 |
7.2.3. 记录测绘 | 第151-152页 |
7.3. 景观设计目标的确立 | 第152-153页 |
7.4. 景观空间与风貌设计 | 第153-155页 |
7.5. 工业遗产的评价与再利用体系 | 第155-160页 |
7.6. 景观生态修复 | 第160-162页 |
7.7. 景观可持续设计 | 第162页 |
7.8. 景观设计与艺术结合 | 第162-163页 |
7.9. 公众参与 | 第163-164页 |
7.10. 项目初步成果 | 第164-165页 |
7.11. 本章小结 | 第165-166页 |
8. 结论 | 第16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7页 |
图表目录 | 第177-183页 |
个人简介 | 第183-184页 |
导师简介 | 第184-186页 |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成果 | 第186-187页 |
致谢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