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8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1.1.3 研究问题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1.3.1 话语与话语理论 | 第12-15页 |
1.3.2 新闻话语分析 | 第15-18页 |
1.3.3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8-23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3-26页 |
1.4.1 话语分析法 | 第23-24页 |
1.4.2 参与式观察法 | 第24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24-26页 |
1.4.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6页 |
1.5 研究创新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见证履职》报道的话语文本分析 | 第28-40页 |
2.1 宏观文本分析:宏观结构与新闻图式 | 第28-33页 |
2.1.1 概述—标题和导语 | 第29-30页 |
2.1.2 节目框架 | 第30-33页 |
2.2 微观结构分析 | 第33-40页 |
2.2.1 文本结构分析 | 第33-37页 |
2.2.2 报道风格和修辞分析 | 第37-40页 |
第三章 《见证履职》话语实践分析 | 第40-64页 |
3.1 话语建构的认知视角——民生取向 | 第40-45页 |
3.2 话语建构的叙事视角——故事化呈现 | 第45-50页 |
3.3 话语角色分析 | 第50-55页 |
3.3.1 媒体——话题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角色 | 第51-52页 |
3.3.2 人大代表——“解读者”和“建言者”角色 | 第52-53页 |
3.3.3 民众——“咨询者”角色 | 第53-55页 |
3.4 话语建构功能分析 | 第55-62页 |
3.4.1 媒体—民众:释放民意气球 | 第55-56页 |
3.4.2 媒体—人大代表:两种权利默契合作 | 第56-57页 |
3.4.3 从话轮分析看话语分配 | 第57-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见证履职》的语境分析 | 第64-72页 |
4.1 新闻语境 | 第64-65页 |
4.2 政治语境——与国家意志合流 | 第65-66页 |
4.3 经济社会语境——社会矛盾凸显期 | 第66-69页 |
4.3.1 公民政治意识的增强 | 第67-68页 |
4.3.2 对话语权的渴求 | 第68页 |
4.3.3 农民群体长期处于失语状态 | 第68-69页 |
4.4 新闻认知语境——媒体竞争市场化 | 第69-72页 |
第五章 《见证履职》社会实践分析 | 第72-80页 |
5.1 权力对话语的介入 | 第72-75页 |
5.2 话语对权力的重建 | 第75-79页 |
5.2.1 推动电视民主化进程 | 第75-76页 |
5.2.2 主动设置议程 | 第76-77页 |
5.2.3 内在的批判性隐喻 | 第77-79页 |
5.3 话语对权力的批判 | 第79-80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80-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附录 | 第9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