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面工程论文--路面:按使用材料分论文--沥青路面论文

张家口地区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评价及养护时机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页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1-14页
        1.3.1 国外研究概况第11-13页
        1.3.2 国内研究概况第13页
        1.3.3 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3-14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4-16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14页
        1.4.2 本文的主要技术路线第14-16页
第2章 预防性养护技术对沥青路面路用性能的应用效果评价第16-39页
    2.1 预养护技术检测指标第16页
    2.2 检测设备简介第16-18页
    2.3 工程概况第18页
    2.4 稀浆封层第18-32页
        2.4.1 平整度检测结果分析第18-23页
        2.4.2 破损率变化结果分析第23-28页
        2.4.3 车辙深度变化结果分析第28-32页
    2.5 微表处第32-38页
        2.5.1 平整度变化结果分析第32-34页
        2.5.2 破损率变化结果分析第34-36页
        2.5.3 车辙深度变化结果分析第36-38页
    2.6 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预防性养护技术对沥青性能的影响研究第39-55页
    3.1 试验方案设计第39-44页
        3.1.1 感温性能第41-43页
        3.1.2 低温性能第43页
        3.1.3 高温性能第43-44页
    3.2 稀浆封层的试验结果分析第44-51页
        3.2.1 感温性能的分析第44-48页
        3.2.2 低温性能的分析第48-50页
        3.2.3 高温性能的分析第50-51页
    3.3 微表处的试验结果分析第51-54页
        3.3.1 感温性能的分析第51-53页
        3.3.2 低温性能的分析第53页
        3.3.3 高温性能的分析第53-54页
    3.4 小结第54-55页
第4章 沥青路面预养护评价模型的建立第55-66页
    4.1 我国现行评价模型第55-56页
    4.2 评价模型的建立第56-61页
        4.2.1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第56-57页
        4.2.2 AHP法确定指标权重第57-59页
        4.2.3 传统熵权层次分析法第59-60页
        4.2.4 改进的EW-AHP第60-61页
    4.3 案例分析第61-64页
        4.3.1 熵权法确定权重第61-62页
        4.3.2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第62-63页
        4.3.3 利用改进的EW-AHP方法计算综合权重第63-64页
        4.3.4 结果及分析第64页
    4.4 小结第64-66页
第5章 沥青路面预养护时机的研究第66-73页
    5.1 预防性养护时机选择原则第66页
    5.2 确定养护时机的方法第66-67页
        5.2.1 基于时间或路况的方法第66页
        5.2.2 行驶质量指数法及破坏指数法第66-67页
        5.2.3 成本效益分析法第67页
        5.2.4 寿命周期评估法第67页
        5.2.5 基于老化的方法第67页
    5.3 养护时机判断指标的选择第67-69页
    5.4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最佳时机的判断第69-72页
        5.4.1 路面性能指标的衰变规律第69-70页
        5.4.2 养护效益评估模型第70页
        5.4.3 预防性养护时机的判断第70-72页
    5.5 小结第72-7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6.1 结论第73页
    6.2 展望第73-75页
创新点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第79-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淘品牌商业模式的演变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跨案例研究
下一篇:成本费用粘性和盈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