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异形桩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纵截面异形桩 | 第15-18页 |
1.2.2 横截面异形桩 | 第18-20页 |
1.3 桩基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1.3.1 模型试验 | 第20-21页 |
1.3.2 理论研究 | 第21-23页 |
1.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1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3页 |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Y形桩与圆形桩承载性能对比模型试验研究 | 第25-49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模型槽与试样制作 | 第25-35页 |
2.2.1 模型槽设计 | 第25-31页 |
2.2.2 试验土体 | 第31-32页 |
2.2.3 试验桩体 | 第32-35页 |
2.2.4 试验实施步骤 | 第35页 |
2.3 试验设计方案及加载方法 | 第35-37页 |
2.3.1 试验设计方案 | 第35-36页 |
2.3.2 试验加载方法 | 第36-37页 |
2.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7-43页 |
2.4.1 荷载沉降曲线 | 第37页 |
2.4.2 单桩极限承载力对比 | 第37-39页 |
2.4.3 Y形桩桩身轴力与侧摩阻力分布 | 第39-40页 |
2.4.4 端阻力对比分析 | 第40-41页 |
2.4.5 总侧阻力对比分析 | 第41-42页 |
2.4.6 荷载分担比分析 | 第42-43页 |
2.5 群桩竖向加载试验 | 第43-46页 |
2.5.1 群桩布置及加载方案 | 第43-44页 |
2.5.2 单桩、群桩承载力对比分析 | 第44-45页 |
2.5.3 两根群桩荷载分担比分析 | 第45-4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3 考虑异形效应的Y形桩承载力计算 | 第49-57页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3.2 试验方案 | 第50-51页 |
3.2.1 试验场所 | 第50页 |
3.2.2 试验土体 | 第50页 |
3.2.3 模型桩制作及土压力盒布置情况 | 第50-51页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1-55页 |
3.3.1 反拱曲面产生的异形效应 | 第52-53页 |
3.3.2 Y形桩桩侧摩阻力计算公式 | 第53-54页 |
3.3.3 Y形桩桩端阻力计算 | 第54-55页 |
3.3.4 Y形桩承载力计算公式验证 | 第55页 |
3.4 结论 | 第55-57页 |
4 Y形桩抗拔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 第57-65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试验方案及加载方法 | 第57-59页 |
4.2.1 试验方案及试桩布置图 | 第57-58页 |
4.2.2 试验加载方法 | 第58-59页 |
4.3 单桩试验结果分析 | 第59-62页 |
4.3.1 荷载-位移关系 | 第59-60页 |
4.3.2 桩身轴力及侧摩阻力分布规律 | 第60-62页 |
4.4 群桩试验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4.4.1 群桩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 第62-63页 |
4.4.2 群桩效应分析 | 第63-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5 Y形桩水平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 第65-75页 |
5.1 引言 | 第65页 |
5.2 试验方案及加载方法 | 第65-68页 |
5.2.1 试验方案及模型桩布置图 | 第65-67页 |
5.2.2 加载设计方案 | 第67-68页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8-72页 |
5.3.1 水平荷载-位移关系 | 第68-70页 |
5.3.2 桩身弯矩 | 第70-71页 |
5.3.3 桩侧土压力分布 | 第71-72页 |
5.4 群桩试验结果分析 | 第72-73页 |
5.4.1 群桩水平荷载-位移曲线 | 第72-73页 |
5.4.2 群桩效应 | 第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7页 |
作者简历 | 第87-8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