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13-21页 |
1.1 立题依据 | 第13-17页 |
1.1.1 煤燃烧烟气中汞的形态和排汞量研究立题依据 | 第13-15页 |
1.1.2 煤燃烧烟气中汞同位素研究立题依据 | 第15-17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研究现状 | 第21-47页 |
2.1 汞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21页 |
2.2 环境中汞的研究进展简述 | 第21-25页 |
2.2.1 大气环境中汞的含量及迁移转化 | 第22-23页 |
2.2.2 水体环境中汞的含量及迁移转化 | 第23页 |
2.2.3 土壤环境中汞的含量及迁移转化 | 第23-24页 |
2.2.4 生物环境中汞的含量及迁移转化 | 第24-25页 |
2.3 煤中汞的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2.4 燃煤烟气中汞的形态 | 第27-29页 |
2.5 汞排放量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2.6 汞同位素研究进展 | 第30-45页 |
2.6.1 汞同位素的分馏机制、表示方法及分馏过程 | 第30-35页 |
2.6.2 煤中汞同位素的研究进展 | 第35-38页 |
2.6.3 环境介质中汞同位素的研究进展 | 第38-43页 |
2.6.4 燃煤烟气中的汞同位素研究进展 | 第43-45页 |
2.7 小结 | 第45-47页 |
3 研究区域概况及燃烧烟气中汞的形态与同位素研究的采样方法及原理 | 第47-65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7-49页 |
3.2 燃煤烟气中汞的形态采样方法及原理 | 第49-51页 |
3.3 样品的采集 | 第51-55页 |
3.4 样品的处理与分析 | 第55-59页 |
3.4.1 燃煤烟气中汞的形态及含量分析样品的前处理 | 第55页 |
3.4.2 燃煤烟气中汞的形态及含量分析方法 | 第55-57页 |
3.4.3 汞同位素分析样品的前处理 | 第57页 |
3.4.4 MC-ICP-MS汞同位素分析方法 | 第57-59页 |
3.5 实验的质量控制 | 第59-65页 |
3.5.1 燃煤烟气中汞的形态采样与汞含量分析质量控制 | 第59-60页 |
3.5.2 汞同位素分析的质量控制 | 第60-65页 |
4 内蒙古燃煤电厂烟气中汞的形态及释汞量 | 第65-87页 |
4.1 河南省主要聚煤期煤中总汞及有机结合态汞 | 第65-71页 |
4.1.1 采样矿井的地质 | 第65-66页 |
4.1.2 采样方法 | 第66页 |
4.1.3 样品的前处理及分析方法 | 第66-67页 |
4.1.4 结果与讨论 | 第67-71页 |
4.2 燃煤电厂烟气中汞的形态分布 | 第71-75页 |
4.2.1 烟煤燃烧烟气中汞的形态分布 | 第71-72页 |
4.2.2 褐煤燃烧烟气中汞的形态分布 | 第72-74页 |
4.2.3 烟煤、褐煤燃烧烟气中汞的形态分布对比 | 第74-75页 |
4.3 入炉煤燃烧后副产物中的汞含量 | 第75-78页 |
4.4 燃煤电厂汞的质量平衡及排汞因子 | 第78-83页 |
4.4.1 实测电厂的汞质量平衡计算 | 第78-81页 |
4.4.2 实测电厂的排汞因子 | 第81-83页 |
4.5 内蒙古燃煤电厂汞的排放量 | 第83-85页 |
4.6 小结 | 第85-87页 |
5 褐煤电厂燃烧烟气排放汞的同位素特征 | 第87-105页 |
5.1 燃烧系统中汞同位素组成总体特征 | 第87-94页 |
5.1.1 燃烧系统中的汞同位素质量分馏信息 | 第87-93页 |
5.1.2 燃烧系统中的非质量分馏信息 | 第93-94页 |
5.2 汞同位素通量平衡 | 第94-96页 |
5.3 入炉煤(褐煤)中的汞同位素 | 第96页 |
5.4 底灰中的汞同位素 | 第96-97页 |
5.5 静电除尘设施副产物飞灰中的汞同位素 | 第97-98页 |
5.6 湿法脱硫系统前烟气中的汞同位素 | 第98-99页 |
5.7 湿法脱硫系统副产物与湿法脱硫后烟气中的汞同位素 | 第99-101页 |
5.8 燃煤烟气与大气中的汞同位素比较 | 第101-103页 |
5.9 小结 | 第103-10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9页 |
6.1 结论 | 第105-106页 |
6.2 创新 | 第106页 |
6.3 展望 | 第106-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9页 |
作者简历 | 第129-13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