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特·兰姆斯设计理念与风格研究--“少,但更好”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7-9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7-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难点 | 第10-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研究难点 | 第11-12页 |
2“少,但更好”设计理念的提出 | 第12-16页 |
2.1 机械时代的设计图景 | 第12-13页 |
2.1.1 手工艺与制造的分离 | 第12-13页 |
2.1.2 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 第13页 |
2.2 最初的设计生涯与设计理念的形成 | 第13-16页 |
2.2.1 最初的设计生涯 | 第14页 |
2.2.2 设计理念的形成 | 第14-16页 |
3 “少,但更好”设计理念的分析 | 第16-23页 |
3.1 “少,但更好”的内涵与阐释 | 第16-18页 |
3.1.1 “少,但更好”的本质内涵 | 第16-18页 |
3.1.2 “少,但更好”的阐释 | 第18页 |
3.2 “少,但更好”设计风格的生成 | 第18-23页 |
3.2.1 简约的造型与中性的色彩 | 第19-20页 |
3.2.2 设计风格的呈现 | 第20-23页 |
4 “少,但更好”设计理念的发展和启示 | 第23-28页 |
4.1 “少,但更好”在现代设计中的延续 | 第23-26页 |
4.1.1 与苹果产品的关联性--乔纳森·伊夫 | 第23-24页 |
4.1.2 对日本设计师的影响--深泽直人 | 第24-26页 |
4.2 “少,但更好”对中国当代设计的适时性 | 第26-28页 |
4.2.1 引入设计理念的现实依据 | 第26页 |
4.2.2 引入设计理念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 第26-28页 |
5 “少,但更好”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 | 第28-33页 |
5.1 “乐立方”的设计分析 | 第28-30页 |
5.1.1 设计的定位 | 第29-30页 |
5.1.2 产品的可操作性 | 第30页 |
5.2 框架设计 | 第30-33页 |
5.2.1 原型设计标准 | 第30-31页 |
5.2.2 视觉设计标准 | 第31-33页 |
6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图片来源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