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工业建筑论文

预制混凝土工业化建筑的立面表现策略研究--标准性与多样性的平衡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限定第9-10页
        1.2.1 研究对象第9-10页
        1.2.2 范围限定第10页
    1.3 文献综述第10-12页
    1.4 研究目标与意义第12页
    1.5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6 研究框架第13-14页
    参考文献第14-15页
第二章 预制混凝土工业化建筑的历史与现状第15-35页
    2.1 十九世纪中叶的工业化建筑第15-17页
        2.1.1 工业化建筑的雏形——水晶宫与气球框架建造系统第15-17页
    2.2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预制混凝土工业化建筑发展第17-23页
        2.2.1 工业化建构思想的出现第17页
        2.2.2 最早的预制工业化建筑研究——格罗皮乌斯第17-19页
        2.2.3 预制混凝土工业化建筑的早期探索——“建筑结构改进方法第19-20页
        2.2.4 佩雷的预制模具与柯布西耶的预制构件第20-22页
        2.2.5 预制混凝土住宅结构系统——莫潘系统第22-23页
    2.3 欧美二十世纪50-60年代的预制混凝土工业化建筑研究第23-30页
        2.3.1 预制混凝土外墙板体系——勒哈弗重建与马赛公寓第23-29页
        2.3.2 预制混凝土大板体系——荷兰特森多层建筑结构第29页
        2.3.3 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英国国家建筑结构第29-30页
    2.4 二十世纪60年代以后的预制混凝土工业化建筑第30-33页
    参考文献第33-35页
第三章 预制混凝土工业化建筑的立面表现第35-45页
    3.1 预制混凝土工业化建筑立面表现的核心要素之一——标准性第35-39页
    3.2 预制混凝土工业化建筑立面表现的核心要素之二——多样性第39-45页
        3.2.1 构件个体性质第39-44页
        3.2.2 构件群组性质第44-45页
第四章 平衡预制混凝土工业化建筑立面标准性与多样性的策略第45-133页
    4.1 构件个体性质第45-92页
        4.1.1 混凝土材料特性策略第45-49页
        4.1.2 表面处理策略第49-53页
        4.1.3 可变模具策略第53-77页
        4.1.4 模具衬板策略第77-83页
        4.1.5 嵌入其他材料策略第83-88页
        4.1.6 数控技术策略第88-92页
    4.2 构件群组性质第92-127页
        4.2.1 安装方式策略第92-104页
        4.2.2 群组排列策略第104-119页
        4.2.3 多边形组合策略第119-127页
    4.3 承重或自承重构件专篇第127-133页
第五章 丁家庄二期A11地块36班小学第133-157页
    5.1 丁家庄二期保障性住房项目概况第133-134页
    5.2 基地周边概况第134-135页
    5.3 初期非工业化设计方案第135-136页
    5.4 工业化方案优化第136-155页
        5.4.1 世构体系第136-137页
        5.4.2 总图及平面优化第137页
        5.4.3 初期造型1——窗洞拼贴方案第137-140页
        5.4.4 初期造型2——立面凹凸方案第140-141页
        5.4.5 初期造型3——窗与板分离方案第141-142页
        5.4.6 初期风雨操场及多功能厅造型方案第142-143页
        5.4.7 后期造型1——方形框体方案第143-147页
        5.4.8 后期造型2——U形框体方案第147-151页
        5.4.9 后期造型3——U形框体优化标准性方案第151-155页
    5.5 本章小结第155-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57页
结语第157-159页
致谢第159-161页
参考文献第161-163页
图片来源第163-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筑装置在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应用策略
下一篇:基于自然环境的非线性建筑适宜性设计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