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学者对棚户区改造的研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本文的创新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棚户区改造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 第15-22页 |
2.1 棚户区改造的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2.1.1 棚户区 | 第15页 |
2.1.2 棚户区改造 | 第15-16页 |
2.2 棚户区改造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2.1 新型城镇化理论 | 第16页 |
2.2.2 社会保障理论 | 第16-17页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7-18页 |
2.3 棚户区改造的必要性及意义 | 第18-20页 |
2.3.1 理论层面 | 第18-19页 |
2.3.2 实践层面 | 第19-20页 |
2.4 棚户区改造的可行性 | 第20-21页 |
2.4.1 政府意愿 | 第20页 |
2.4.2 居民意愿 | 第20-21页 |
2.5 棚户区改造的一般步骤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国内棚户区改造的先进经验 | 第22-27页 |
3.1 辽宁模式 | 第22-23页 |
3.2 徐州模式 | 第23-24页 |
3.3 黄石模式 | 第24-25页 |
3.4 济南模式 | 第25-26页 |
3.5 启示与借鉴 | 第26-27页 |
3.5.1 开辟多种棚改合作模式 | 第26页 |
3.5.2 充分保障棚改居民的利益 | 第26页 |
3.5.3 加强体制内外的双重监督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南京市六合区棚户区改造的概况及现状 | 第27-37页 |
4.1 六合区棚户区的成因 | 第27页 |
4.2 六合区棚户区改造的进展情况 | 第27-30页 |
4.2.1 六合区棚户区改造概况 | 第27-28页 |
4.2.2 六合区棚户区改造近年情况 | 第28-30页 |
4.2.3 六合区棚户区改造三年规划 | 第30页 |
4.3 六合区棚户区改造的现行做法 | 第30-32页 |
4.3.1 建立领导高位协调机制 | 第30-31页 |
4.3.2 寻求多种资金筹措渠道 | 第31页 |
4.3.3 强化安置房工程质量监管 | 第31页 |
4.3.4 实行因地制宜的拆迁方案 | 第31-32页 |
4.3.5 注重改造过程中的同期服务 | 第32页 |
4.4 六合区棚户区改造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2-37页 |
4.4.1 改造资金缺口较大 | 第32-33页 |
4.4.2 土地增值效益难以实现 | 第33-34页 |
4.4.3 征收拆迁工作周期较长 | 第34-35页 |
4.4.4 政策宣传缺少正面引导 | 第35页 |
4.4.5 项目改造缺乏规划性 | 第35-36页 |
4.4.6 配套设施服务不完善 | 第36-37页 |
第五章 完善南京市六合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 第37-43页 |
5.1 制定和完善六合区棚户区改造相关政策 | 第37-38页 |
5.1.1 制定棚户区改造政策文件 | 第37页 |
5.1.2 强化棚户区改造工作组织领导 | 第37-38页 |
5.2 编制科学的改造规划并按要求落实到位 | 第38页 |
5.3 开拓多种模式的资金筹措渠道 | 第38-39页 |
5.3.1 争取各级财政部门资金补贴 | 第38页 |
5.3.2 加大银行信贷的支持力度 | 第38-39页 |
5.3.3 尝试发行企业融资债券 | 第39页 |
5.3.4 广泛推行市场化运作 | 第39页 |
5.4 完善现行征收安置机制 | 第39-41页 |
5.4.1 坚持征收工作公开公平 | 第39-40页 |
5.4.2 加强正面舆论宣传引导 | 第40页 |
5.4.3 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 第40-41页 |
5.5 实行棚改全过程监督机制 | 第41页 |
5.6 继续加强房屋质量监管与配套服务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