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高压旋转补偿器分析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符号说明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6页 |
| 1.2 前人研究成果 | 第16-23页 |
| 1.2.1 自然补偿 | 第16-17页 |
| 1.2.2 方形补偿器 | 第17-19页 |
| 1.2.3 套筒式补偿器 | 第19-20页 |
| 1.2.4 球形补偿器 | 第20-21页 |
| 1.2.5 波纹补偿器 | 第21-23页 |
| 1.2.6 旋转补偿器 | 第23页 |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1.4 预期达到的结果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旋转补偿器基本参数计算 | 第26-38页 |
| 2.1 旋转补偿器的工作原理 | 第26页 |
| 2.2 旋转补偿器的布置方式 | 第26-32页 |
| 2.2.1 Z型布置 | 第26-29页 |
| 2.2.2 L型布置 | 第29-32页 |
| 2.3 旋转补偿器力学计算 | 第32-34页 |
| 2.4 管道支架允许最大跨距的计算 | 第34-37页 |
| 2.4.1 强度条件 | 第34-35页 |
| 2.4.2 刚度条件 | 第35-36页 |
| 2.4.3 允许最大跨距计算 | 第36-37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旋转补偿器及相关管线整体分析 | 第38-66页 |
| 3.1 最优模拟方法的分析 | 第38-58页 |
| 3.1.1 管路的参数和材料属性 | 第38-40页 |
| 3.1.2 模型1有限元分析 | 第40-44页 |
| 3.1.3 模型2有限元分析 | 第44-48页 |
| 3.1.4 模型3有限元分析 | 第48-52页 |
| 3.1.5 模型4有限元分析 | 第52-58页 |
| 3.2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58-59页 |
| 3.3 支撑点的支反力分布趋势 | 第59-61页 |
| 3.4 摩擦系数对补偿器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 3.4.1 摩擦系数对管道轴向位移的影响 | 第61页 |
| 3.4.2 摩擦系数对固定端轴向支反力的影响 | 第61-62页 |
| 3.5 管道模态分析 | 第62-64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第四章 旋转补偿器应力分析及密封性能分析 | 第66-90页 |
| 4.1 设计工况温固耦合分析 | 第66-71页 |
| 4.1.1 温度场分析 | 第66-69页 |
| 4.1.2 热应力分析 | 第69-71页 |
| 4.2 强度校核 | 第71-75页 |
| 4.3 螺栓的选型及校核 | 第75-77页 |
| 4.3.1 螺栓面积校核 | 第76页 |
| 4.3.2 螺栓布置校核 | 第76-77页 |
| 4.4 结构优化 | 第77-78页 |
| 4.5 密封性能分析 | 第78-84页 |
| 4.5.1 填料密封力学分析 | 第79-81页 |
| 4.5.2 量化主、副密封的交替作用 | 第81-83页 |
| 4.5.3 密封圈宽度对密封效果的影响 | 第83-84页 |
| 4.6 优化结构的水压实验工况分析 | 第84-89页 |
| 4.6.1 有限元分析 | 第84-86页 |
| 4.6.2 强度校核及密封性能分析 | 第86-89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 第五章 现场应力测试 | 第90-102页 |
| 5.1 实验内容 | 第90-93页 |
| 5.1.1 实验压力的确定 | 第90-91页 |
| 5.1.2 实验仪器 | 第91-92页 |
| 5.1.3 实验工况 | 第92-93页 |
| 5.2 强度测点位置及编号 | 第93-95页 |
| 5.3 测点应力值 | 第95-98页 |
| 5.4 实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 | 第98-100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 第六章 旋转补偿器辅助设计软件 | 第102-106页 |
| 6.1 软件功能及界面 | 第102-105页 |
| 6.2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 7.1 主要结论与成果 | 第106-107页 |
| 7.2 课题展望 | 第107-10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 致谢 | 第112-114页 |
| 研究成果及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4-116页 |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16-117页 |
| 附件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