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焦虑动物模型研究概述 | 第14-35页 |
1 “正常”“状态”焦虑动物模型 | 第17-27页 |
1.1 非条件反射焦虑动物模型 | 第17-26页 |
1.1.1 探索型焦虑动物模型 | 第17-24页 |
1.1.1.1 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 | 第17页 |
1.1.1.2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levated plus maze,EPM) | 第17-19页 |
1.1.1.3 高架〇迷宫实验(elevated zero maze,EZM) | 第19页 |
1.1.1.4 高架T迷宫实验(elevated T maze,ETM) | 第19-20页 |
1.1.1.5 高架I迷宫(elevated I maze,EIM) | 第20页 |
1.1.1.6 明暗箱实验(light/dark box,LDB) | 第20-23页 |
1.1.1.7 自由探索模型(free exploratory paradigm,FEP) | 第23-24页 |
1.1.2 社交型焦虑动物模型 | 第24页 |
1.1.3 防御型焦虑动物模型 | 第24-26页 |
1.1.3.1 埋藏模型 | 第24-25页 |
1.1.3.2 抗捕食模型 | 第25-26页 |
1.2 条件反射焦虑动物模型 | 第26-27页 |
1.2.1 Geller-Seifter冲突实验(Geller-Seifter conflict) | 第26页 |
1.2.2 Vogel冲突实验(Vogel conflict) | 第26-27页 |
1.2.3 阶梯实验(Staircase test) | 第27页 |
1.2.4 四板实验(Four-plate test) | 第27页 |
2 “病理”“特质”焦虑动物模型 | 第27-29页 |
2.1 基因操作 | 第27-28页 |
2.2 特殊品系 | 第28-29页 |
2.2.1 HAB/LAB品系 | 第28页 |
2.2.2 MR/MNRA品系 | 第28-29页 |
3 “行为组学”模式焦虑动物模型 | 第29-35页 |
3.1 Battery模式 | 第31页 |
3.2 Integrated模式 | 第31-35页 |
第二章 经典焦虑动物模型方法学研究 | 第35-110页 |
1 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 | 第35-46页 |
2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levated plus maze,EPM) | 第46-61页 |
3 高架〇迷宫实验(elevated zero maze,EZM) | 第61-75页 |
4 明暗箱实验(light/dark box,LDB) | 第75-93页 |
5 自由探索模型(free exoploratory paradigm,FEP) | 第93-110页 |
第三章 “行为组学”模式焦虑动物模型构建 | 第110-151页 |
1 “Battery”模式(OFT/EPM/EZM/LDB) | 第110-123页 |
2 “Integrated"模式(mTIA:OFT+mEZM+LDB) | 第123-151页 |
第四章 结语 | 第151-156页 |
1 结论 | 第151-153页 |
2 亮点 | 第153-154页 |
3 不足之处 | 第154-155页 |
4 未来计划 | 第155-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5页 |
致谢 | 第165-167页 |
附录 | 第167-171页 |
1 个人简介 | 第167页 |
2 科研成果 | 第167-169页 |
2.1 科研课题 | 第167页 |
2.2 论文著作 | 第167-168页 |
2.3 报告获奖 | 第168-169页 |
3 查新报告 | 第169-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