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目视觉和二维熵树木信息点提取及生长量反演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6-21页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二维熵算法和视觉理论应用树木图像前景分析 | 第18-19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2 视觉理论基础 | 第21-31页 |
2.1 图像预处理 | 第21-25页 |
2.1.1 图像隶属度归并 | 第21-22页 |
2.1.2 二维熵算法 | 第22-23页 |
2.1.3 彩色图像处理 | 第23-25页 |
2.1.3.1 颜色模型系统 | 第23-25页 |
2.1.3.2 颜色特征测量 | 第25页 |
2.1.4 图像区域特征 | 第25页 |
2.2 双目视觉理论 | 第25-30页 |
2.2.1 摄像机成像模型 | 第26-27页 |
2.2.1.1 基本成像模型 | 第26-27页 |
2.2.1.2 一般成像模型 | 第27页 |
2.2.2 双目视觉系统结构 | 第27-29页 |
2.2.3 双目视觉立体匹配 | 第29-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试验整体设计 | 第31-36页 |
3.1 平行双目视觉平台搭建 | 第31-33页 |
3.1.1 双目视觉平台设计方案 | 第31-32页 |
3.1.2 图像采集装置 | 第32页 |
3.1.3 图像采集和处理环境 | 第32页 |
3.1.4 采集前期准备 | 第32-33页 |
3.2 图像处理方案 | 第33-34页 |
3.2.1 图像滤波 | 第33页 |
3.2.2 颜色提取 | 第33页 |
3.2.3 直方图阈值化处理 | 第33-34页 |
3.3 树木信息点空间测量方法 | 第34页 |
3.3.1 传统测量方法 | 第34页 |
3.3.2 基于视觉技术的测量方法 | 第34页 |
3.3.3 不同时间点数据分析 | 第34页 |
3.4 树高季度性测量 | 第34-35页 |
3.5 不同树种测量结果对比 | 第35页 |
3.6 多树木图像数据分析 | 第3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树木图像采集与处理 | 第36-70页 |
4.1 树木图像采集 | 第36-39页 |
4.2 图像处理算法比较 | 第39-44页 |
4.2.1 图像平滑滤波 | 第39-42页 |
4.2.2 图像锐化 | 第42-44页 |
4.3 树木信息点颜色提取 | 第44-47页 |
4.3.1 RGB颜色通道内树木图像 | 第44-46页 |
4.3.2 RGB向HSV转换 | 第46-47页 |
4.4 二维直方图阈值化处理 | 第47-55页 |
4.4.1 树木图像最大隶属度归并 | 第47-48页 |
4.4.2 树木图像边缘检测 | 第48-49页 |
4.4.3 图像阈值分割 | 第49-51页 |
4.4.4 二维直方图阈值法处理 | 第51-55页 |
4.5 树木信息点中心坐标 | 第55-69页 |
4.5.1 信息点提取 | 第55-57页 |
4.5.2 信息点中心坐标 | 第57-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5 树木图像信息特征变化 | 第70-100页 |
5.1 平行双目系统空间点坐标 | 第70-71页 |
5.2 树木图像初始信息点坐标 | 第71-73页 |
5.2.1 坐标变换 | 第71页 |
5.2.2 计算视差D | 第71-72页 |
5.2.3 信息点空间坐标 | 第72-73页 |
5.3 一段时间后空间信息点坐标 | 第73-84页 |
5.4 不同时间点空间信息变化研究 | 第84-92页 |
5.4.1 树木图像空间距离 | 第85-90页 |
5.4.2 各次测量信息点平均距离 | 第90-91页 |
5.4.3 一年内信息点距离变化 | 第91-92页 |
5.5 传统测量数据结果 | 第92-96页 |
5.5.1 信息点间距离数据 | 第92-95页 |
5.5.2 信息点处直径数据 | 第95-96页 |
5.6 图像信息点变化分析 | 第96-99页 |
5.6.1 视觉测量信息点距离变化 | 第96-97页 |
5.6.2 传统测量信息点距离变化 | 第97-98页 |
5.6.3 传统测量信息点位置直径变化 | 第98-9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6 树木生长量反演研究 | 第100-136页 |
6.1 树木生长规律 | 第100-103页 |
6.1.1 树木生物学特征 | 第100页 |
6.1.2 树木年周期 | 第100-101页 |
6.1.3 树木生长量 | 第101-103页 |
6.2 生长量反演过程研究 | 第103-106页 |
6.2.1 树干直径生长过程 | 第103-104页 |
6.2.2 树木材积量变化 | 第104-105页 |
6.2.3 树木高度变化研究 | 第105-106页 |
6.3 各次测量数据变化 | 第106-110页 |
6.3.1 传统测量材积量变化 | 第106-107页 |
6.3.2 视觉测量材积量变化 | 第107-108页 |
6.3.3 视觉测量高度变化 | 第108-110页 |
6.4 测量数据对比研究 | 第110-117页 |
6.4.1 传统测量与视觉测量增量变化 | 第110-113页 |
6.4.2 测高仪高度数据与视觉增量高度数据对比 | 第113-115页 |
6.4.3 直径变化与信息点增量变化材积量数据 | 第115-117页 |
6.5 测量结果分析 | 第117-120页 |
6.5.1 视觉、传统测量结果与树木年周期 | 第117-119页 |
6.5.2 视觉比例数据与测高仪数据分析 | 第119页 |
6.5.3 胸径变化与信息点增量变化材积量对比 | 第119-120页 |
6.6 其他树种测量结果 | 第120-121页 |
6.7 多树木图像数据分析 | 第121-134页 |
6.7.1 图像树木编号与距离测量 | 第121-123页 |
6.7.2 编号树木直径变化 | 第123-126页 |
6.7.3 编号树木材积量变化 | 第126-130页 |
6.7.4 编号树木高度变化 | 第130-132页 |
6.7.5 多树木数据变化一致性 | 第132-134页 |
6.8 结果讨论 | 第134-135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结论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4-145页 |
致谢 | 第145-147页 |
附件 | 第147-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