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3-30页 |
1.1 国内外杀虫剂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离子液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1.2.1 离子液体特点 | 第14-15页 |
1.2.2 离子液体的应用 | 第15-16页 |
1.2.3 离子液体的安全性 | 第16-21页 |
1.3 杀虫剂生化毒理机制研究 | 第21-23页 |
1.3.1 酯酶 | 第22页 |
1.3.2 谷胱甘肽-S-转移酶 | 第22页 |
1.3.3 酰胆碱酯酶 | 第22-23页 |
1.4 毒性的研究方法 | 第23-28页 |
1.4.1 生物毒性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1.4.2 结构与毒性关系(SAR)研究法 | 第24-28页 |
1.5 农药的安全性评价 | 第28-29页 |
1.5.1 斑马鱼 | 第28页 |
1.5.2 蚯蚓 | 第28-29页 |
1.5.3 蜜蜂 | 第29页 |
1.6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9-30页 |
2 咪唑类离子液体对斜纹夜蛾的毒力及体壁的影响 | 第30-4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2.1.1 供试昆虫 | 第30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31页 |
2.1.4 生物测定 | 第31页 |
2.1.5 体壁电镜观察 | 第31页 |
2.1.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1-40页 |
2.2.1 对斜纹夜蛾幼虫中毒症状 | 第31页 |
2.2.2 对斜纹夜蛾幼虫体壁的影响 | 第31-33页 |
2.2.3 离子液体对斜纹夜蛾幼虫毒力 | 第33-4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3 咪唑类离子液体与新烟碱类联合毒性及QSAR分析 | 第42-4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3.2 咪唑类离子液体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毒性QSAR分析 | 第43-47页 |
3.2.1 数据来源 | 第43页 |
3.2.2 描述符 | 第43-45页 |
3.2.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5-46页 |
3.2.4 结果与分析 | 第46-47页 |
3.2.5 咪唑类离子液体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毒性QSAR模型 | 第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4 咪唑类离子液对斜纹夜蛾生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9-7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4.1.1 主要试剂 | 第49-50页 |
4.1.2 主要仪器 | 第50页 |
4.1.3 供试昆虫 | 第50页 |
4.1.4 致毒处理 | 第50-51页 |
4.1.5 酶液制取 | 第51页 |
4.1.6 保护酶活性测定 | 第51页 |
4.1.7 解毒酶活性测定 | 第51-52页 |
4.1.8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2-68页 |
4.2.1 离子液体对CAT活性的影响 | 第53-55页 |
4.2.2 离子液体对SOD活性的影响 | 第55-57页 |
4.2.3 离子液体对POD活性的影响 | 第57-59页 |
4.2.4 离子液体对GSTs活性的影响 | 第59-61页 |
4.2.5 离子液体对CarE活性的影响 | 第61-63页 |
4.2.6 离子液体对ACP活性的影响 | 第63-65页 |
4.2.7 离子液体对ALP活性的影响 | 第65-67页 |
4.2.8 离子液体对AChE活性的影响 | 第67-6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5 咪唑类离子液对环境生物急性毒性 | 第70-7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5.1.1 主要药剂 | 第70页 |
5.1.2 主要仪器 | 第70页 |
5.1.3 供试环境生物 | 第70-71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71-72页 |
5.2.1 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测定 | 第71页 |
5.2.2 蚯蚓的急性毒性测定 | 第71-72页 |
5.2.3 蜜蜂的急性毒性测定 | 第72页 |
5.2.4 数据处理 | 第72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72-76页 |
5.3.1 对斑马鱼的安全性评价 | 第72-74页 |
5.3.2 对蚯蚓的安全性评价 | 第74-75页 |
5.3.3 对蜜蜂的安全性评价 | 第75-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6 咪唑类离子液对环境生物斑马鱼生化毒理机制 | 第78-101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78-79页 |
6.1.1 主要试剂 | 第78-79页 |
6.1.2 主要仪器 | 第79页 |
6.1.3 供试生物 | 第79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79-80页 |
6.2.1 斑马鱼致毒处理 | 第79页 |
6.2.2 酶液制备 | 第79-80页 |
6.2.3 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测定 | 第80页 |
6.2.4 数据处理 | 第80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80-99页 |
6.3.1 溴化1-丙基-3-甲基咪唑对斑马鱼CAT活性影响 | 第80-83页 |
6.3.2 溴化1-丙基-3-甲基咪唑对斑马鱼GST活性影响 | 第83-85页 |
6.3.3 溴化1-丙基-3-甲基咪唑对斑马鱼AChE活性影响 | 第85-87页 |
6.3.4 1-甲基咪唑对斑马鱼体内CAT活性的影响 | 第87-89页 |
6.3.5 1-甲基咪唑对斑马鱼GSTs活性影响 | 第89-90页 |
6.3.6 1-甲基咪唑对斑马鱼AChE活性的测定 | 第90-92页 |
6.3.7 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对斑马鱼CAT活性的影响 | 第92-94页 |
6.3.8 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对斑马鱼GSTs活性的影响 | 第94-97页 |
6.3.9 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对斑马鱼AChE活性的影响 | 第97-9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结论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3页 |
附录 | 第113-11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