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301S、302S的特征特性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文献综述第8-16页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4页
        1.1.1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发现第8-9页
        1.1.2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研究第9-11页
            1.1.2.1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温特性研究第9-10页
            1.1.2.2 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研究第10页
            1.1.2.3 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研究第10-11页
        1.1.3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分类研究第11-12页
            1.1.3.1 光敏型第11-12页
            1.1.3.2 温敏型第12页
            1.1.3.3 光温互作型第12页
        1.1.4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遗传学研究第12-13页
            1.1.4.1 经典遗传学研究第12-13页
            1.1.4.2 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定位研究第13页
        1.1.5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研究第13-14页
            1.1.5.1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策略第13-14页
            1.1.5.2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成就第14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1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 301S、302S的主要农艺性状鉴定第15页
        1.3.2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 301S、302S的育性研究第15页
        1.3.3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 301S、302S的异交特性研究第15页
        1.3.4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 301S、302S的配合力分析第15页
        1.3.5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 301S、302S所配组合的杂种优势分析第15-16页
2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 301S、302S的农艺性状鉴定第16-19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16页
        2.1.1 供试材料第16页
        2.1.2 试验方法第16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16-18页
        2.2.1 播始历期第16-17页
        2.2.2 主要农艺性状第17-18页
    2.3 小结与讨论第18-19页
3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 301S、302S的育性研究第19-25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19-20页
        3.1.1 供试材料第19页
        3.1.2 试验方法第19-20页
            3.1.2.1 自然条件下的育性考察第19-20页
            3.1.2.2 人工控制光温条件下(即人工气候箱处理实验)的育性考察第20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20-23页
        3.2.1 自然条件下 301S、302S、1892S的育性表现第20-23页
        3.2.2 人工控制光温条件下 301S、302S、1892S的育性表现第23页
    3.3 小结与讨论第23-25页
4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 301S、302S的异交特性研究第25-33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25-26页
        4.1.1 供试材料第25页
        4.1.2 试验方法第25-26页
            4.1.2.1 开花历期的观察第25页
            4.1.2.2 开花动态的观察第25-26页
            4.1.2.3 异交特性的调查第26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26-31页
        4.2.1 不育系 301S、302S、1892S的开花历期第26-27页
            4.2.1.1 单穗开花历期第26页
            4.2.1.2 单株开花历期第26-27页
        4.2.2 不育系 301S、302S、1892S的开花动态第27-29页
            4.2.2.1 单穗开花分布第27-28页
            4.2.2.2 日开花动态第28-29页
        4.2.3 不育系 301S、302S、1892S的异交特性第29-31页
            4.2.3.1 张颖特性第29页
            4.2.3.2 柱头外露率和包颈率第29-30页
            4.2.3.3 柱头大小第30页
            4.2.3.4 柱头活力第30-31页
    4.3 小结与讨论第31-33页
5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 301S、302S的配合力分析第33-38页
    5.1 材料和方法第33页
        5.1.1 试验材料第33页
        5.1.2 试验方法第33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33-36页
        5.2.1 配合力方差分析第33-34页
        5.2.2 配合力效应分析第34-36页
            5.2.2.1 一般配合力(GCA)效应第34-35页
            5.2.2.2 各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SCA)第35-36页
    5.3 小结与讨论第36-38页
6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 301S、302S所配组合的杂种优势分析第38-43页
    6.1 材料和方法第38页
        6.1.1 试验材料第38页
        6.1.2 试验方法第38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38-41页
        6.2.1 不育系 301S、302S、1892S与相同的父本所配组合优势比较第38-40页
        6.2.2 不育系 301S、302S所配组合同Y两优1号的优势表现第40-41页
    6.3 小结与讨论第41-43页
7 结论与讨论第43-45页
    7.1 结论第43-44页
    7.2 讨论第44-45页
        7.2.1 关于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繁制种问题第44页
        7.2.2 关于利用不育系的配合力测配强优组合的问题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浙江农民市民化水平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农业中小企业集群融模式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