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 1.1 大麦籽粒蛋白质 | 第9页 |
| 1.2 影响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因素 | 第9-11页 |
| 1.2.1 遗传因素 | 第10页 |
| 1.2.2 环境因素 | 第10-11页 |
| 1.3 大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 1.3.1 清蛋白和球蛋白 | 第11-12页 |
| 1.3.2 醇溶蛋白 | 第12-13页 |
| 1.3.3 谷蛋白 | 第13-14页 |
| 1.4 植物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 1.4.1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的发展 | 第14-17页 |
| 1.4.1.1 蛋白质提取 | 第14-15页 |
| 1.4.1.2 蛋白质分离与质谱鉴定 | 第15-17页 |
| 1.4.1.2.1 基于凝胶的技术 | 第15-16页 |
| 1.4.1.2.2 基于非凝胶技术 | 第16-17页 |
| 1.4.2 模式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17页 |
| 1.4.3 大麦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1.4.4 其他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18页 |
| 1.5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不同用途大麦品种籽粒蛋白质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20-31页 |
| 2.1 引言 | 第20-21页 |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 2.2.1 供试材料和取材方法 | 第21页 |
| 2.2.2 籽粒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21页 |
| 2.2.3 蛋白质的提取和定量 | 第21-22页 |
| 2.2.4 双向电泳 | 第22页 |
| 2.2.5 双向电泳胶图处理 | 第22页 |
| 2.2.6 胶内酶切 | 第22-23页 |
| 2.2.7 质谱鉴定和肽指纹质谱匹配 | 第23页 |
| 2.2.8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23-24页 |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 2.3.1 扬饲麦3号与Naso Nijo蛋白质含量的差异分析 | 第24页 |
| 2.3.2 扬饲麦3号与Naso Nijo差异表达蛋白谱建立 | 第24-25页 |
| 2.3.3 差异表达蛋白点质谱鉴定和功能分类 | 第25-27页 |
| 2.3.4 编码差异蛋白的基因在RNA水平上的表达分析 | 第27-28页 |
| 2.4 讨论 | 第28-31页 |
| 第三章 不同氮水平大麦籽粒蛋白组分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31-41页 |
| 3.1 引言 | 第31页 |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 3.2.1 供试材料和取材方法 | 第31-32页 |
| 3.2.2 大麦籽粒蛋白组分的提取及含量的测定 | 第32-33页 |
| 3.2.3 籽粒蛋白组分的双向电泳、图像处理、胶内酶切、质谱鉴定、质谱库匹配 | 第33页 |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 3.3.1 扬饲麦3号与Naso Nijo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33-35页 |
| 3.3.2 不同氮水平下的Naso Nijo与扬饲麦3号籽粒四种蛋白组分差异表达蛋白谱 | 第35-36页 |
| 3.3.3 差异表达蛋白点质谱鉴定和功能分类 | 第36-38页 |
| 3.4 讨论 | 第38-41页 |
| 3.4.1 不同氮素水平对大麦不同品种籽粒蛋白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 3.4.2 啤用和饲用大麦中受氮素响应的蛋白质 | 第39-40页 |
| 3.4.3 差异表达蛋白与啤用和饲用大麦的蛋白质含量形成的探讨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大麦醇溶蛋白含量及B醇溶蛋白表达谱分析 | 第41-49页 |
| 4.1 引言 | 第41页 |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 4.2.1 试验材料 | 第41-42页 |
| 4.2.2 试验方法 | 第42页 |
| 4.2.2.1 醇溶蛋白提取 | 第42页 |
| 4.2.2.2 籽粒醇溶蛋白的双向电泳、图像处理、胶内酶切、质谱鉴定和质谱库匹配 | 第42页 |
| 4.2.2.3 统计分析 | 第42页 |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 4.3.1 大麦品种(系)醇溶蛋白含量分析 | 第42-44页 |
| 4.3.2 醇溶蛋白SDS-PAGE凝胶带型分析 | 第44-45页 |
| 4.3.3 大麦醇溶蛋白表达谱分析 | 第45-47页 |
| 4.4 讨论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附录 | 第53-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