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行车组织论文

基于动态客流的城际客运专线列车开行方案调整优化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3 研究现状总结第15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5-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技术路线第16-18页
第2章 城际列车开行方案基础理论第18-25页
    2.1 城际列车开行方案概述和内容第18-19页
        2.1.1 城际列车开行方案概述第18页
        2.1.2 城际列车开行方案主要内容第18-19页
    2.2 城际列车开行方案影响因素第19-23页
        2.2.1 基础设施条件第19-20页
        2.2.2 旅客出行成本第20页
        2.2.3 铁路部门收益第20-21页
        2.2.4 列车客座率第21页
        2.2.5 列车定员及编组第21-22页
        2.2.6 交通方式间的衔接第22-23页
    2.3 城际列车开行方案的特点及制定原则第23-24页
        2.3.1 特点第23页
        2.3.2 制定原则第23-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列车开行方案与客流的匹配评估方法研究第25-33页
    3.1 列车开行方案关键要素对客流的影响分析第25-27页
        3.1.1 列车开行方案关键要素分析第25-26页
        3.1.2 列车开行方案关键要素对客流的影响第26-27页
    3.2 客流要素对列车开行方案的影响分析第27-29页
        3.2.1 客流要素分析第27-28页
        3.2.2 客流要素对列车开行方案的影响第28-29页
    3.3 列车开行方案与客流匹配评估第29-32页
        3.3.1 列车开行方案与客流匹配关系第29-30页
        3.3.2 列车开行方案与客流的匹配评估函数第30-31页
        3.3.3 列车开行方案与客流匹配评估流程第31-32页
    3.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4章 基于动态客流的城际客运专线列车开行方案调整方法第33-52页
    4.1 城际客运专线客流时空特征分析第33-36页
        4.1.1 城际客流空间分布特征第33-34页
        4.1.2 城际客流时间分布特征第34-36页
    4.2 列车开行方案与客流的动态反馈调整第36-38页
        4.2.1 反馈控制基本理论第36-37页
        4.2.2 基于反馈控制原理的列车开行方案动态调整第37-38页
    4.3 基于动态客流的城际客运专线列车开行方案调整第38-51页
        4.3.1 动态客流的概念第38页
        4.3.2 城际客运专线列车开行方案调整概述第38-40页
        4.3.3 基于聚类-主成分分析的列车开行方案评价模型第40-46页
        4.3.4 基于动态客流的城际客运专线开行方案调整模式第46-48页
        4.3.5 单列车调整方法第48-50页
        4.3.6 基于动态客流的城际客运专线开行方案调整流程第50-51页
    4.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5章 城际客运专线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第52-70页
    5.1 模型建立的基础第52-54页
        5.1.1 模型建立思路第52页
        5.1.2 模型假定第52-53页
        5.1.3 模型中相关量的数学描述第53-54页
    5.2 模型的建立第54-56页
        5.2.1 目标函数分析第54-55页
        5.2.2 约束条件描述第55-56页
        5.2.3 数学模型第56页
    5.3 开行方案优化模型求解算法第56-62页
    5.4 算例分析第62-69页
        5.4.1 线路构建与客流第62-64页
        5.4.2 开行方案评价第64-68页
        5.4.3 开行方案优化第68-69页
    5.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结论第70-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食用菌中鲜味物质味感相互作用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差分放大的高精度分布式布里渊传感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