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6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6-47页 |
第一章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的研究进展 | 第16-31页 |
1 病原学 | 第16-23页 |
1.1 形态及理化特征 | 第17页 |
1.2 核酸组成 | 第17-18页 |
1.3 蛋白组成 | 第18-20页 |
1.4 生活周期 | 第20-22页 |
1.5 致病机理 | 第22页 |
1.6 毒株分类 | 第22-23页 |
2 流行病学 | 第23-27页 |
2.1 易感宿主 | 第23-24页 |
2.2 传播途径 | 第24-25页 |
2.3 流行现状 | 第25-27页 |
3 预防和控制 | 第27-30页 |
3.1 疾病诊断方法 | 第27-28页 |
3.2 疾病的免疫预防 | 第28-30页 |
4 结语 | 第30-31页 |
第二章 REV引起的感染和免疫抑制 | 第31-34页 |
第三章 病毒感染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第34-41页 |
1 细胞凋亡的功能 | 第34-35页 |
2 病毒感染调控细胞凋亡的机制 | 第35-37页 |
2.1 经免疫系统介导细胞凋亡 | 第35页 |
2.2 病毒直接调节凋亡 | 第35-37页 |
3 病毒感染相关的细胞凋亡分子 | 第37-39页 |
3.1 p53途径 | 第37页 |
3.2 Caspases家族 | 第37-38页 |
3.3 Fas/FasL系统 | 第38页 |
3.4 TRAIL | 第38页 |
3.5 bcl-2基因家族 | 第38-39页 |
3.6 TNF-α/TNFR-1途径 | 第39页 |
3.7 细胞因子介导的细胞凋亡 | 第39页 |
4 结语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动物关键模式识别受体及其天然免疫作用 | 第41-47页 |
1 TLRs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作用 | 第41-43页 |
2 RLRs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作用 | 第43-45页 |
3 NLRs介导的抗病毒信号通路 | 第45-47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47-135页 |
第一章 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REV方法的建立 | 第47-59页 |
1 材料 | 第47-48页 |
1.1 病毒与细胞 | 第47-48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48页 |
1.3 仪器设备 | 第48页 |
2 方法 | 第48-52页 |
2.1 CEF的制备方法 | 第48-49页 |
2.2 病毒TCID_(50)的测定 | 第49-50页 |
2.3 病毒感染实验 | 第50页 |
2.4 引物设计 | 第50页 |
2.5 RNA的提取与cDNA合成 | 第50页 |
2.6 标准品的制备 | 第50-51页 |
2.7 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1页 |
2.8 荧光定量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实验 | 第51-52页 |
2.9 荧光定量方法在REV感染复制过程中的初步应用 | 第52页 |
2.10 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REV在CEF中的复制 | 第52页 |
3 结果 | 第52-57页 |
3.1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2-53页 |
3.2 不同基因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 | 第53-55页 |
3.3 REV在CEF中的复制动力学 | 第55-57页 |
4 讨论 | 第57-59页 |
第二章 REV感染宿主细胞CEF的转录组学研究 | 第59-97页 |
1 材料 | 第60-61页 |
1.1 病毒与细胞 | 第60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60页 |
1.3 仪器设备 | 第60-61页 |
2 方法 | 第61-67页 |
2.1 病毒感染实验 | 第61页 |
2.2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 第61页 |
2.3 细胞总RNA的提取 | 第61-62页 |
2.4 基因芯片实验 | 第62-65页 |
2.5 芯片数据分析 | 第65页 |
2.6 荧光定量实时RT-PCR | 第65-67页 |
3 结果 | 第67-92页 |
3.1 REV感染CEF的免疫荧光确立 | 第67页 |
3.2 芯片样品的质量控制 | 第67-70页 |
3.3 差异基因的筛选 | 第70-77页 |
3.4 差异基因的聚类分析 | 第77-78页 |
3.5 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78-87页 |
3.6 差异基因的信号通路分析 | 第87-91页 |
3.7 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91-92页 |
4 讨论 | 第92-97页 |
4.1 REV感染后的先天免疫应答 | 第93-94页 |
4.2 REV的免疫抑制分子机制 | 第94-95页 |
4.3 参与REV感染的信号通路 | 第95-97页 |
第三章 不同细胞中REV增殖效力研究 | 第97-107页 |
1 材料 | 第97-99页 |
1.1 病毒与细胞 | 第97-98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98页 |
1.3 仪器设备 | 第98-99页 |
2 方法 | 第99-101页 |
2.1 细胞培养 | 第99页 |
2.2 病毒感染实验 | 第99页 |
2.3 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 | 第99-100页 |
2.4 共聚焦间接免疫荧光分析 | 第100-101页 |
2.5 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病毒复制 | 第101页 |
3 结果 | 第101-105页 |
3.1 荧光定量PCR检测REV复制 | 第101-102页 |
3.2 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 第102-103页 |
3.3 共聚焦间接免疫荧光监测REV复制 | 第103-105页 |
4 讨论 | 第105-107页 |
第四章 REV感染免疫细胞引起凋亡的机理研究 | 第107-125页 |
1 材料 | 第107-108页 |
1.1 病毒与细胞 | 第107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107-108页 |
1.3 仪器设备 | 第108页 |
2 方法 | 第108-114页 |
2.1 病毒感染研究 | 第108-109页 |
2.2 细胞活性测定 | 第109页 |
2.3 TUNEL法检测细胞调亡 | 第109-110页 |
2.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第110-111页 |
2.5 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相关因子 | 第111-113页 |
2.6 Caspase-3活性检测 | 第113-114页 |
2.7 统计分析和作图 | 第114页 |
3 结果 | 第114-121页 |
3.1 REV感染可以引起免疫细胞调亡 | 第114-119页 |
3.2 REV感染不能够诱导DF1细胞调亡 | 第119页 |
3.3 凋亡细胞中Caspase基因表达水平 | 第119-120页 |
3.4 凋亡细胞中Caspase-3酶活性的检测 | 第120-121页 |
4 讨论 | 第121-125页 |
4.1 REV免疫抑制机理与凋亡关系 | 第121-123页 |
4.2 病毒感染与免疫细胞调亡 | 第123-125页 |
第五章 REV感染抑制天然免疫机理研究 | 第125-135页 |
1 材料 | 第126-127页 |
1.1 病毒与细胞 | 第126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126页 |
1.3 仪器设备 | 第126-127页 |
2 方法 | 第127-129页 |
2.1 病毒感染研究 | 第127页 |
2.2 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相关因子 | 第127-129页 |
2.3 配体刺激研究 | 第129页 |
2.4 统计分析和作图 | 第129页 |
3 结果 | 第129-132页 |
3.1 模式识别受体在REV感染不同细胞中的差异表达情况 | 第129-131页 |
3.2 模式识别受体下游相关基因在REV感染不同细胞中的差异表达情况 | 第131-132页 |
3.3 配体刺激限制REV在免疫细胞中的复制 | 第132页 |
4 讨论 | 第132-135页 |
全文总结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64页 |
致谢 | 第164-166页 |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166-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