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超性别意识”等相关概念的厘清 | 第9-12页 |
1.1.1 女性主义哲学及性别本质论 | 第9-10页 |
1.1.2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及中国本土化接受 | 第10-11页 |
1.1.3 女性意识及超性别意识 | 第11-12页 |
1.2 关于严歌苓女性意识的研究成果综述 | 第12-13页 |
1.3 “文革叙事”与严歌苓的“超性别意识” | 第13-18页 |
1.3.1 严歌苓的创作历程与“文革叙事” | 第13-15页 |
1.3.2 文革时期的女性:一个空洞的能指 | 第15-16页 |
1.3.3 文革“女性叙事”的历时性考察 | 第16-17页 |
1.3.4 严歌苓“文革叙事”中超性别意识的勾勒 | 第17-18页 |
第2章 双性同体的女性形象 | 第18-26页 |
2.1 双性同体与性别互补 | 第18-21页 |
2.1.1 耿荻:半雌半雄的性别特征 | 第19-20页 |
2.1.2 徐群珊/山:模棱两可的性别意识 | 第20-21页 |
2.2 性别认同与性别超越 | 第21-26页 |
2.2.1 通过母性觉醒达致人性关怀 | 第21-23页 |
2.2.2 通过情欲唤醒达到个体成熟 | 第23-26页 |
第3章 互补共生的性别关系 | 第26-34页 |
3.1 经由妻子主动奉献达致和谐夫妻关系 | 第26-30页 |
3.1.1 传统夫妻关系:从属的妻子无法获得自身解放 | 第26-27页 |
3.1.2 夫妻关系转变:文革期间妻子从属地位的转变 | 第27-28页 |
3.1.3 和谐夫妻关系:妻子与丈夫达致双重解放 | 第28-30页 |
3.2 经由女儿保护父亲达致平等父女关系 | 第30-31页 |
3.2.1 非强权父女关系:女儿被父亲关爱照顾 | 第30页 |
3.2.2 父女的关系转变:父亲被女儿关心保护 | 第30-31页 |
3.2.3 平等的父女关系:相互关怀走出极端困境 | 第31页 |
3.3 经由伪男女的爱恋达致温情同性爱恋 | 第31-34页 |
3.3.1 传统爱恋关系:强制性异性恋 | 第32页 |
3.3.2 爱恋方式转变:伪男女的爱恋 | 第32-33页 |
3.3.3 新型爱恋方式:温情同性爱恋 | 第33-34页 |
第4章 双性气质交织的艺术呈现 | 第34-44页 |
4.1 一元与多元共谋的叙事视角 | 第35-38页 |
4.1.1 一元视角建构女性话语 | 第35-36页 |
4.1.2 全知视角建构宏大叙事 | 第36-37页 |
4.1.3 多元视角全面展现文革 | 第37-38页 |
4.2 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自由切换 | 第38-41页 |
4.2.1 地窖与地面的自由切换 | 第38-39页 |
4.2.2 仓库内外的堕落与重生 | 第39页 |
4.2.3 外界对帐篷的肆意入侵 | 第39-41页 |
4.3 顺时与非顺时交叉的叙事秩序 | 第41-44页 |
4.3.1 顺时叙事架构宏大历史叙事 | 第41-42页 |
4.3.2 非顺时叙事凸显审美效果 | 第42页 |
4.3.3 交叉时间叙事建构立体文革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