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基于核酸适配体构象变化的抗生素电化学传感器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抗生素的分类、危害及研究现状第12-14页
        1.1.1 抗生素简介第12页
        1.1.2 抗生素的来源与危害第12-13页
        1.1.3 抗生素残留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 生物传感技术及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第14-17页
        1.2.1 生物传感技术简介第14页
        1.2.2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第14页
        1.2.3 电化学DNA传感技术的工作原理第14-15页
        1.2.4 常用的电化学检测方法第15-17页
    1.3 核酸适配体的空间结构及其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第17-18页
        1.3.1 核酸适配体的特点及其空间结构第17页
        1.3.2 核酸适配体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第17页
        1.3.3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生物传感体系的优点第17-18页
    1.4 核酸适配体构象变化在提高灵敏度方面的研究第18-20页
        1.4.1 基于聚合酶的扩增放大技术第18-19页
        1.4.2 基于核酸酶循环酶切的放大技术第19-20页
        1.4.3 基于核酸杂交的放大技术第20页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第20-22页
第二章 基于RNA适配体高灵敏检测孔雀石绿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第22-34页
    2.1 实验部分第22-24页
        2.1.1 实验试剂第22-23页
        2.1.2 实验设备第23页
        2.1.3 制备rGO-CS纳米复合物第23-24页
        2.1.4 制备AuNPs第24页
        2.1.5 传感器的构建过程第24页
        2.1.6 电化学检测第24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24-31页
        2.2.1 传感器的构建原理第24-25页
        2.2.2 传感器的电化学表征第25-28页
        2.2.3 rGO-CS纳米复合物和金纳米粒子的表征第28-29页
        2.2.4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29-30页
        2.2.5 传感器的校正曲线第30页
        2.2.6 传感器的特异性、再现性和稳定性第30-31页
        2.2.7 实际样品检测第31页
    2.3 结论第31-34页
第三章 基于目标物-适配体绑定诱导的二次循环放大高选择、超灵敏检测抗生素第34-44页
    3.1 实验部分第34-36页
        3.1.1 实验试剂与材料第34-35页
        3.1.2 金电极的预处理与捕获探针的固定第35页
        3.1.3 二次循环放大反应第35页
        3.1.4 二次循环放大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表征第35-36页
        3.1.5 二次循环放大的荧光光谱表征第36页
        3.1.6 实际样品检测第36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36-43页
        3.2.1 传感器的构建原理第36-37页
        3.2.2 传感器的电化学表征第37-38页
        3.2.3 二次循环放大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表征第38-39页
        3.2.4 二次循环放大的荧光光谱表征第39-40页
        3.2.5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40-41页
        3.2.6 传感器的校正曲线第41-42页
        3.2.7 传感器的特异性、稳定性和再生性第42页
        3.2.8 实际样品检测第42-43页
    3.3 结论第43-44页
第四章 基于目标物-适配体绑定诱导的多重循环放大检测抗生素的正信号电化学传感器第44-54页
    4.1 实验部分第44-46页
        4.1.1 试剂和材料第44-45页
        4.1.2 电极的预处理与修饰第45页
        4.1.3 多重循环放大反应第45页
        4.1.4 多重循环放大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表征第45-46页
        4.1.5 多重循环放大的荧光光谱表征第46页
        4.1.6 实际样品检测第46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46-53页
        4.2.1 传感器的构建原则第46-47页
        4.2.2 传感器的电化学表征第47-48页
        4.2.3 多重循环放大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表征第48-49页
        4.2.4 多重循环放大的荧光光谱表征第49-50页
        4.2.5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50-51页
        4.2.6 传感器的校正曲线第51-52页
        4.2.7 实际样品分析第52-53页
    4.3 结论第53-54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4-56页
    5.1 结论第54页
    5.2 展望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6页
致谢第66-68页
附录第68-69页
    一、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8页
    二、在校期间参加的项目第68-69页
    三、在校期间获奖情况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平衡计分卡的A银行C地区事业部绩效评价研究
下一篇:基于TOAST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