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玉树市土地生态承载力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1页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第21-23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生态足迹法 | 第23-31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2.2 生态足迹法 | 第26-31页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1-37页 |
3.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1-32页 |
3.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2-35页 |
3.3 生态环境概况 | 第35-37页 |
第4章 玉树市生态足迹与土地生态承载力计算 | 第37-57页 |
4.1 玉树市生态足迹计算 | 第37-45页 |
4.2 玉树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计算 | 第45-57页 |
第5章 玉树市生态足迹与土地生态承载力分析 | 第57-70页 |
5.1 玉树市生态足迹分析 | 第57-60页 |
5.2 玉树市土地生态承载力分析 | 第60-65页 |
5.3 其他扩展指标分析 | 第65-70页 |
第6章 生态足迹与土地生态承载力变化原因分析 | 第70-75页 |
6.1 草地生态压力上升 | 第70-71页 |
6.2 自然力对玉树市土地生态承载力的影响 | 第71-72页 |
6.3 人类活动程度加剧导致人地矛盾初显 | 第72-73页 |
6.4 对传统民族生态伦理认识的缺失 | 第73-75页 |
第7章 生态足迹与土地生态承载力优化对策 | 第75-83页 |
7.1 合理利用草地资源 | 第75-76页 |
7.2 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 第76-77页 |
7.3 正确认识西部大开发的内涵 | 第77-78页 |
7.4 深化土地生态伦理的认识与普及 | 第78-79页 |
7.5 推动土地资源利用的“绿色化” | 第79-80页 |
7.6 加快生态旅游建设进程 | 第80-83页 |
结语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附录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