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1 锅炉高温受热面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1.2.2 设计标准的不完善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研究情况及领域进展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情况及领域进展 | 第13-14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第2章 材料力学性能与拉伸试验方法 | 第15-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5-17页 |
2.2 力学加载方法概述 | 第17-20页 |
2.2.1 恒应变法 | 第17-19页 |
2.2.2 恒载荷法 | 第19页 |
2.2.3 慢应变速率法 | 第19-20页 |
2.3 简易弹簧拉伸实验装置 | 第20-22页 |
2.3.1 实验目的 | 第20页 |
2.3.2 实验装置介绍及装配方法 | 第20-22页 |
2.4 简易弹簧拉伸实验台的力学性能测试 | 第22-27页 |
2.4.1 测试方法 | 第22-24页 |
2.4.2 测试弹簧从室温加热至600℃的力学性能 | 第24页 |
2.4.3 测试弹簧直接放置于高温空气的力学性能 | 第24-25页 |
2.4.4 测试弹簧冷却至室温的力学性能 | 第25-26页 |
2.4.5 测试冷却稳定弹簧再次加热的力学性能 | 第26-27页 |
2.4.6 弹簧力测试实验结论 | 第27页 |
2.5 氧化实验标准与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2.5.1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2.5.2 检测方法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力学一氧化”交互作用实验研究 | 第31-44页 |
3.1 P92“力学-氧化”交互作用实验 | 第31-34页 |
3.1.1 宏观应变结果与比较 | 第31页 |
3.1.2 SEM检测结果与比较 | 第31-33页 |
3.1.3 小结 | 第33-34页 |
3.2 Super304H“力学-氧化”交互作用实验 | 第34-39页 |
3.2.1 宏观应变结果与比较 | 第34-35页 |
3.2.2 SEM检测结果与比较 | 第35-38页 |
3.2.3 小结 | 第38-39页 |
3.3 奥氏体钢的“力学-氧化”交互作用实验 | 第39-43页 |
3.3.1 宏观应变结果与比较 | 第39-40页 |
3.3.2 SEM检测结果与比较 | 第40-42页 |
3.3.5 小结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力学-氧化”影响机理探讨 | 第44-50页 |
4.1 高温蒸汽氧化对金属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 拉应力作用对蒸汽氧化的影响 | 第45-47页 |
4.3 温度对“力学-氧化”情况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 “力学-氧化”作用对受热面寿命的影响 | 第48-49页 |
4.5 “力学-氧化”环境下材料氧化开裂的防治 | 第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5.1 结论 | 第50-51页 |
5.2 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