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1 引言 | 第19-21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2.1 注释和克隆Mcl2 | 第19-20页 |
1.2.2 遗传转化Mcl2 | 第20页 |
1.2.3 表型特征研究 | 第20-21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36页 |
2.1 材料 | 第21-25页 |
2.1.1 供试菌株与载体 | 第21-22页 |
2.1.2 主要化学试剂与生物试剂 | 第22页 |
2.1.3 培养基配方 | 第22-24页 |
2.1.4 主要试剂配方 | 第24页 |
2.1.5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36页 |
2.2.1 克隆注释类胶原蛋白基因 | 第25-30页 |
2.2.2 绿僵菌DNA的提取 | 第30页 |
2.2.3 类胶原蛋白基因的敲除及回补突变株载体构建 | 第30-33页 |
2.2.4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绿僵菌遗传转化 | 第33-34页 |
2.2.5 类胶原蛋白敲除与回补菌株的筛选 | 第34页 |
2.2.6 类胶原蛋白敲除与回补菌株三代遗传稳定 | 第34页 |
2.2.7 生物学性状测定 | 第34-36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6-49页 |
3.1 类胶原蛋白基因克隆和注释 | 第36-39页 |
3.1.1 类胶原蛋白基因的克隆 | 第36页 |
3.1.2 类胶原蛋白基因注释 | 第36-38页 |
3.1.3 类胶原蛋白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38-39页 |
3.2 类胶原蛋白基因敲除及回补突变株的获得 | 第39-43页 |
3.2.1 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39页 |
3.2.2 敲除转化子的获得 | 第39-40页 |
3.2.3 敲除转化子的检测 | 第40-41页 |
3.2.4 回补载体的构建 | 第41-42页 |
3.2.5 回补载体的获得及检测 | 第42页 |
3.2.6 三代遗传稳定性检测 | 第42-43页 |
3.3 表型性状研究 | 第43-49页 |
3.3.1 野生型绿僵菌、敲除及回补突变体生长状况 | 第43-44页 |
3.3.2 不同培养基上的产孢量 | 第44页 |
3.3.3 化学试剂胁迫条件下的生长状况 | 第44-46页 |
3.3.4 紫外和热激条件下的孢子萌发 | 第46-47页 |
3.3.5 毒力测定 | 第47-49页 |
4 讨论 | 第49-51页 |
4.1 类胶原蛋白基因生物学信息 | 第49页 |
4.2 敲除及回补载体的构建 | 第49页 |
4.3 Mcl2敲除及回补突变体的获得 | 第49-50页 |
4.4 Mcl2表型功能特征 | 第50-51页 |
5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