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实验设计的针刺老年人太溪穴的脑网络研究
摘要 | 第3-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7-31页 |
第一节 衰老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 老龄化现状 | 第17页 |
2 认知功能减退 | 第17-18页 |
3 其他功能减退 | 第18-19页 |
第二节 衰老的中医学理论及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 衰老的中医学理论 | 第19页 |
2 中医抗衰老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第三节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 第21-23页 |
1 功能磁共振成像原理 | 第21页 |
2 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 第21-22页 |
3 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数据的分析方法 | 第22页 |
4 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 | 第22-23页 |
第四节 与衰老相关的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 衰老相关的静息态功能连接降低 | 第23-24页 |
2 衰老相关的静息态功能连接增强 | 第24页 |
3 衰老的脑功能连接与行为学之间的相关性 | 第24-25页 |
第五节 针刺的功能性磁共振研究进展 | 第25-31页 |
1 穴位特异性研究 | 第25-27页 |
2 不同刺激方法 | 第27-28页 |
3 不同刺激参数 | 第28页 |
4 针刺效应的时间变化 | 第28页 |
5 得气实质的研究 | 第28-29页 |
6 动物研究 | 第29页 |
7 针刺的功能磁共振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第二章 针刺太溪穴的脑网络研究 | 第31-50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31-32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32-36页 |
1 实验总体流程图 | 第32页 |
2 实验模式及流程 | 第32-33页 |
3 针刺方案 | 第33-34页 |
4 磁共振扫描序列及参数 | 第34页 |
5 数据预处理 | 第34页 |
6 统计学分析 | 第34-35页 |
7 观察指标 | 第35-36页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36-42页 |
1 常规针刺与浅刺老年人太溪穴的针感强度比较 | 第36页 |
2 常规针刺与浅刺老年人太溪穴的脑激活情况比较 | 第36-38页 |
3 常规针刺与浅刺太溪穴的大脑功能网络比较 | 第38-39页 |
4 常规针刺与浅刺太溪穴效应网络比较 | 第39-42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42-49页 |
1 针刺实验模式的探讨 | 第42-44页 |
2 不同针刺方式引起针感不同 | 第44-45页 |
3 常规针刺与浅刺引起不同的脑区激活 | 第45-46页 |
4 常规针刺与浅刺老年人太溪穴的功能网络连接比较 | 第46-48页 |
5 常规针刺与浅刺老年人太溪穴效应网络连接比较 | 第48-49页 |
第五节 总结 | 第49页 |
第六节 不足与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2页 |
附录 | 第62-70页 |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表 | 第62-63页 |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 第63-66页 |
附录三 简易智能状态评价量表(MMSE) | 第66-68页 |
附件四 针感量化评价问卷表 | 第68-69页 |
附录五 不良事件记录表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