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2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7-24页 |
1.1.1 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战略需求 | 第17-19页 |
1.1.2 能源与环境发展的战略需求 | 第19-20页 |
1.1.3 能源动力发电技术发展的需求 | 第20页 |
1.1.4 相关发电技术对先进燃气轮机发展的需求 | 第20-24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4-30页 |
1.2.1 燃气轮机的研发动态 | 第24-26页 |
1.2.2 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研发现状 | 第26页 |
1.2.3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发电技术的研发动态 | 第26-27页 |
1.2.4 燃气轮机燃烧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第2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32-56页 |
2.1 热力学基础理论知识 | 第32-41页 |
2.1.1 基本热力学定律 | 第32-33页 |
2.1.2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 第33-35页 |
2.1.3 燃气轮机的热力循环 | 第35-37页 |
2.1.4 新型燃气轮机再热联合循环 | 第37-41页 |
2.2 热力学分析 | 第41-46页 |
2.3 实验研究方法 | 第46-48页 |
2.4 数值计算方法 | 第48-5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3章 新型燃气轮机再热联合循环热力系统计算及分析 | 第56-98页 |
3.1 新型燃气轮机再热循环应用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 第56-77页 |
3.1.1 新型燃气轮机再热循环的特点 | 第56-57页 |
3.1.2 新型系统与KA-26 联合循环系统的对比 | 第57-59页 |
3.1.3 基准系统分析 | 第59-63页 |
3.1.4 与GT-26 燃机系统的对比分析 | 第63-64页 |
3.1.5 新型燃气轮机再热联合循环系统模型 | 第64-67页 |
3.1.6 新型燃气轮机再热联合循环系统计算结果优化与分析 | 第67-72页 |
3.1.7 新型燃气轮机再热联合循环系统与KA-26 联合循环系统和基准系统的对比 | 第72-73页 |
3.1.8 新型燃气轮机再热联合循环系统的技术分析 | 第73-74页 |
3.1.9 新型燃气轮机再热联合循环发电厂建造成本估算 | 第74-75页 |
3.1.10 系统优点 | 第75-77页 |
3.2 新型燃气轮机再热循环应用在大容量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 | 第77-88页 |
3.2.1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原理和特点 | 第77-78页 |
3.2.2 基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分析 | 第78-79页 |
3.2.3 新型释能系统的压缩空气储能发电技术 | 第79-81页 |
3.2.4 Aspen软件计算结果分析 | 第81-87页 |
3.2.5 新型大容量压缩空气储能(CAES)系统与基准系统的对比 | 第87-88页 |
3.3 新型燃气轮机再热循环应用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系统 | 第88-96页 |
3.3.1 新型燃气轮机再热循环应用于现有IGCC系统 | 第88-90页 |
3.3.2 改进后的热力系统计算 | 第90-92页 |
3.3.3 改进后系统计算分析与优化 | 第92-95页 |
3.3.4 改进后的IGCC系统与现有常规基准IGCC系统参数对比 | 第95-9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4章 燃气轮机高压燃烧实验平台的设计与搭建 | 第98-137页 |
4.1 实验台搭建背景 | 第98-99页 |
4.2 高压燃烧实验平台系统初步设计及原理 | 第99-106页 |
4.2.1 高压实验台基本构成 | 第99页 |
4.2.2 实验台入口参数设定 | 第99-100页 |
4.2.3 实验台工作原理及构成系统概述 | 第100-105页 |
4.2.4 燃烧器设计方案 | 第105-106页 |
4.3 实验台设计计算(参数校验) | 第106-112页 |
4.3.1 计算基准 | 第106页 |
4.3.2 燃气流量计算 | 第106-107页 |
4.3.3 压缩空气需求量 | 第107页 |
4.3.4 试验台管路管径的设计与校验 | 第107-109页 |
4.3.5 管道壁厚的计算 | 第109-110页 |
4.3.6 排气流量的计算 | 第110-111页 |
4.3.7 喷嘴直径计算 | 第111-112页 |
4.4 燃烧器设计评估校验与优化 | 第112-117页 |
4.4.1 原方案计算校验 | 第112-114页 |
4.4.2 燃烧实验器气动方案修改优化 | 第114-117页 |
4.5 燃烧实验器结构方案修改建议 | 第117-120页 |
4.6 辅助系统的设计及选型 | 第120-126页 |
4.6.1 排风引射系统 | 第120-121页 |
4.6.2 电控系统 | 第121-126页 |
4.7 旋流器的设计及校核计算 | 第126-136页 |
4.7.1 旋流数的定义 | 第126-127页 |
4.7.2 模型参数 | 第127-128页 |
4.7.3 旋流器计算域模型 | 第128页 |
4.7.4 旋流器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第128-136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第5章 模型实验台高压燃烧规律的数值研究和实验研究 | 第137-161页 |
5.1 前言 | 第137页 |
5.2 计算模型和基准工况的讨论 | 第137-142页 |
5.2.1 燃烧器数值计算域几何模型 | 第137-138页 |
5.2.2 基准工况 | 第138-142页 |
5.3 变压力工况数值计算与实验结果分析 | 第142-147页 |
5.4 高压下变功率工况计算与试验结果分析 | 第147-151页 |
5.5 高压下变当量比计算结果分析 | 第151-154页 |
5.6 NO_X的生成规律 | 第154-155页 |
5.7 掺混高压烟气对燃烧规律的影响 | 第155-159页 |
5.7.1 高压级涡轮排气的主要成分 | 第155-156页 |
5.7.2 不同掺混率对燃烧的影响 | 第156-159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59-16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1-164页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61-162页 |
6.2 创新点 | 第162-163页 |
6.3 研究工作展望 | 第163-164页 |
符号表 | 第164-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78-18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80-181页 |
致谢 | 第181-182页 |
作者简介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