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1章、弹拨类乐器的音响特征 | 第9-19页 |
一、常用弹拨类乐器简介 | 第9-10页 |
1. 吉他 | 第9页 |
2. 琵琶 | 第9-10页 |
3. 古筝 | 第10页 |
4. 柳琴 | 第10页 |
二、弹拨类乐器的发声特征及频响特征 | 第10-19页 |
1. 弹拨类乐器的发声特征 | 第11-17页 |
2. 弹拨类乐器的频响特征 | 第17-19页 |
第2章、两件弹拨类乐器分别在两部电子音乐作品中的运用 | 第19-31页 |
一、Steve Reich《电子对位》 | 第19-24页 |
1. 作品简介 | 第19页 |
2. 结构分析 | 第19-22页 |
3. 吉他在作品中的运用 | 第22-24页 |
二、李嘉《粼动》 | 第24-29页 |
1. 作品简介 | 第24-25页 |
2. 结构分析 | 第25-26页 |
3. 古筝在作品中的运用 | 第26-29页 |
三、小结 | 第29-31页 |
1. 点音的碰撞 | 第29-30页 |
2. 长线条音型的推动 | 第30页 |
3. 点线结合 | 第30页 |
4. 空间的设计 | 第30-31页 |
第3章、弹拨类乐器在本人作品《弦鸣》中的运用 | 第31-37页 |
一、创作构思 | 第31页 |
二、电子化处理手段在《弦鸣》中的探索 | 第31-36页 |
1. 剪贴的结构意义 | 第31-32页 |
2. 缩放的发展意义 | 第32页 |
3. 反向的过渡意义 | 第32-33页 |
4. 变调的多声部意义 | 第33页 |
5. 混响的铺垫意义 | 第33-34页 |
6. 延时的节奏意义 | 第34页 |
7. 滤波的音色意义 | 第34-35页 |
8. 镶边的装饰性意义 | 第35-36页 |
三、从音响的角度看电子化处理手段的运用 | 第36-37页 |
1. 点音的碰撞 | 第36页 |
2. 长线条的推动 | 第36页 |
3. 空间的设计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39页 |
1. 弹拨类乐器的运用特点 | 第37-38页 |
2. 对笔者今后创作的启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