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3 创新点 | 第18-19页 |
1.3.4 论文的框架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实验室尺度二维多孔介质微观结构刻画与DNAPL迁移模拟 | 第21-52页 |
2.1 可见光微观成像技术的原理 | 第23-27页 |
2.2 DNAPL在地下水环境中长期迁移的相对渗透率 | 第27-29页 |
2.3 DNAPL在二维半透明多孔介质中的长期迁移实验 | 第29-33页 |
2.4 半透明颗粒材料REV的评估 | 第33-46页 |
2.4.1 REV评估方法 | 第33-34页 |
2.4.2 孔隙度REV的评估 | 第34-35页 |
2.4.3 密度的REV评估 | 第35-39页 |
2.4.4 固相-孔隙界面面积REV的评估 | 第39-40页 |
2.4.5 迂曲度REV的评估 | 第40-45页 |
2.4.6 REV评估结果 | 第45-46页 |
2.5 DNAPL在二维半透明多孔介质中长期复杂迁移的数值模拟 | 第46-51页 |
2.6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中尺度场地地下水中污染物反应迁移模拟及污染源识别 | 第52-68页 |
3.1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污染状况 | 第53-54页 |
3.2 BTEX在地下水中的反应迁移模拟 | 第54-56页 |
3.2.1 地下水流模型 | 第54-55页 |
3.2.2 BTEX的反应迁移模型 | 第55-56页 |
3.3 地下水潜在污染源的识别 | 第56-60页 |
3.4 参数的敏感度分析 | 第60-62页 |
3.5 谐振子遗传算法的开发 | 第62-66页 |
3.5.1 谐振子遗传算法的原理 | 第62-63页 |
3.5.2 谐振子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的步骤 | 第63-64页 |
3.5.3 算例应用 | 第64-66页 |
3.6 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大尺度流域地下水-地表水耦合模拟 | 第68-86页 |
4.1 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 第69-72页 |
4.2 地下-地表水耦合模型 | 第72-84页 |
4.2.1 数值模型 | 第72页 |
4.2.2 边界条件和汇/源项 | 第72-75页 |
4.2.3 模型的校准和验证 | 第75-77页 |
4.2.4 水均衡分析 | 第77-79页 |
4.2.5 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过程 | 第79-83页 |
4.2.6 模型敏感度分析 | 第83-84页 |
4.3 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大尺度流域地下水中污染物反应迁移模拟及优化 | 第86-106页 |
5.1 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流模型 | 第87-89页 |
5.2 “三氮”反应迁移模型 | 第89-100页 |
5.2.1 模型的建立 | 第89-93页 |
5.2.2 模型校准和验证 | 第93-100页 |
5.3 基于“三氮”污染的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模型 | 第100-104页 |
5.3.1 不同方案的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模型 | 第100-101页 |
5.3.2 优化结果 | 第101-104页 |
5.4 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06-109页 |
6.1 结论 | 第106-108页 |
6.2 展望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6页 |
附: 博士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及参与的科研活动 | 第126-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