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1.2 油气田压裂废水的处理方法与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8-13页 |
1.2.1 化学氧化降解方法和技术 | 第8-10页 |
1.2.2 混凝沉降技术 | 第10-11页 |
1.2.3 微波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1.2.4 生物处理法 | 第12-13页 |
1.2.5 其他处理方法 | 第13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模拟压裂废水配制 | 第15-17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15页 |
2.2 现场压裂配液水的组成分析 | 第15-16页 |
2.3 模拟压裂废水的配制 | 第16页 |
2.4 小结 | 第16-17页 |
第三章 微波降解对模拟压裂废水的降解试验研究 | 第17-21页 |
3.1 仪器与试剂 | 第17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17-18页 |
3.2.1 COD测定 | 第17-18页 |
3.2.2 微波法对模拟压裂废水的处理效果研究 | 第18页 |
3.3 微波处理对模拟压裂废水COD的影响研究 | 第18-20页 |
3.3.1 微波功率对模拟压裂废水COD的影响研究 | 第18-19页 |
3.3.2 处理时间对模拟压裂废水COD的影响研究 | 第19页 |
3.3.3 微波对模拟胍胶水中有机物的降解作用研究 | 第19-20页 |
3.4 小结 | 第20-21页 |
第四章 化学氧化法对模拟压裂废水的降解试验研究 | 第21-44页 |
4.1 仪器与试剂 | 第21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4.2.1 化学氧化剂对模拟压裂废水降解的试验研究 | 第21-22页 |
4.2.2 UV/Fenton氧化法对模拟压裂废水降解的试验研究 | 第22页 |
4.2.3 UV/类Fenton对模拟压裂废水降解的试验研究 | 第22页 |
4.3 化学氧化剂对模拟压裂废水降解的试验研究 | 第22-25页 |
4.3.1 双氧水(H_2O_2)对模拟压裂废水降解 | 第22-23页 |
4.3.2 次氯酸钠(NaClO)对模拟压裂废水降解 | 第23-24页 |
4.3.3 过硫酸钾(APS)对模拟压裂废水降解 | 第24-25页 |
4.4 Fenton高级氧化技术对模拟压裂废水降解的试验研究 | 第25-43页 |
4.4.1 UV/Fenton对模拟压裂废水降解的试验 | 第25-32页 |
4.4.2 UV/类Fenton对模拟压裂废水降解的试验 | 第32-43页 |
4.5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现场压裂废水实验室内处理研究 | 第44-63页 |
5.1 压裂废水水质组成分析 | 第44-47页 |
5.1.1 陕北蟠龙地区油田压裂返排废水 | 第44-45页 |
5.1.2 陕北志丹地区气田压裂返排废水 | 第45-47页 |
5.2 压裂废水悬浮性固体颗粒物粒径分布分析 | 第47-51页 |
5.2.1 陕北蟠龙地区油田压裂返排废水 | 第47-49页 |
5.2.2 陕北志丹地区气田压裂返排废水 | 第49-51页 |
5.3 UV/Fenton技术对现场油田压裂废水的试验研究 | 第51-53页 |
5.4 絮凝技术对对现场油田压裂废水的试验研究 | 第53-57页 |
5.4.1 pH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5.4.2 PAC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4-55页 |
5.4.3 PAM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5.4.4 PAC与PAM投加间隔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6页 |
5.4.5 絮凝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6-57页 |
5.5 活性炭吸附对陕北蟠龙某油井返排废水的试验研究 | 第57-59页 |
5.5.1 活性炭的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7-58页 |
5.5.2 活性炭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5.6 油气田压裂废水室内处理工艺研究 | 第59-62页 |
5.7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3-65页 |
6.1 结论 | 第63页 |
6.2 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发表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