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基础理论论文--油气水渗流力学论文

致密气藏微尺度渗流机理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创新点摘要第7-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现状第11-18页
        1.2.1 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致密气藏微尺度效应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3 微观数值模拟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 研究内容第18-19页
第2章 致密气藏地质特征第19-27页
    2.1 致密气藏成因第19-22页
    2.2 储层特征第22-26页
        2.2.1 岩石学特征第22-23页
        2.2.2 储集空间形态第23-24页
        2.2.3 储层物性特征第24-26页
    2.3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3章 微纳米孔喉结构及流体赋存特征第27-42页
    3.1 纳微米级孔隙结构特征第27-34页
        3.1.1 常规压汞测试第27-32页
        3.1.2 恒速压汞测试第32-34页
    3.2 储层流体赋存特征第34-41页
        3.2.1 不同赋存状态流体微观分布特征第35-36页
        3.2.2 可动流体测试原理第36页
        3.2.3 测试结果分析第36-41页
    3.3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4章 致密储层单相气体渗流机理研究第42-82页
    4.1 气体运移机制第42-47页
        4.1.1 微尺度气体运移形式第42-43页
        4.1.2 稠密气体理论第43-45页
        4.1.3 稠密气体克努森数计算第45-47页
    4.2 格子Boltzmann方法基本原理第47-51页
        4.2.1 从格子气自动机到格子Boltzmann方法第48-50页
        4.2.2 单松弛BGK模型第50-51页
    4.3 微尺度稠密气体运移格子Boltzmann模型第51-57页
        4.3.1 基本模型第51-52页
        4.3.2 松弛时间和边界条件第52-55页
        4.3.3 模拟结果与分析第55-57页
    4.4 考虑分子间作用力的LBM模型第57-65页
        4.4.1 范德华力作用势介观尺度表征第57-59页
        4.4.2 考虑范德华力的格子Boltzmann模型第59-60页
        4.4.3 格子单位与宏观单位转换方法第60-61页
        4.4.4 模拟结果与分析第61-65页
    4.5 考虑壁面粗糙度的气体流动模型第65-79页
        4.5.1 微尺度孔道壁面粗糙度理论模型第65-69页
        4.5.2 粗糙孔道壁面LBM等效边界条件第69-72页
        4.5.3 考虑孔道壁面粗糙度的LBM方法模拟第72-77页
        4.5.4 模拟结果与分析第77-79页
    4.6 致密多孔介质流动模拟第79-81页
    4.7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5章 致密储层气水两相微观渗流机理研究第82-98页
    5.1 伪势模型第82-85页
    5.2 微观力作用下气水流动LBM模型第85-89页
        5.2.1 稳定吸附水膜厚度表征第86-88页
        5.2.2 考虑微观力的气水两相模型第88-89页
    5.3 微尺度气水两相流动影响因素第89-92页
        5.3.1 特征长度第89-90页
        5.3.2 表面张力第90-91页
        5.3.3 驱替压力梯度第91-92页
    5.4 气水流动LBM三维模型第92-96页
        5.4.1 D_3Q_(19)格子模型第93-94页
        5.4.2 气驱水三维两相LBM模拟第94-96页
    5.5 本章小结第96-98页
第6章 致密多孔介质简化模型构建方法及应用第98-121页
    6.1 致密储层简化模型的提出第98-99页
    6.2 简化模型构建思想第99-101页
    6.3 致密多孔介质三维结构模型建立第101-112页
        6.3.1 相切球模型第101-103页
        6.3.2 瑞利分布球模型第103-104页
        6.3.3 压实及胶结物作用下的镶嵌球体颗粒模型第104-112页
    6.4 致密储层高温高压条件气水两相渗流特性第112-119页
    6.5 本章小结第119-121页
第7章 结论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3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5-13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部分科研项目第137-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sp90α抑制参与氧化应激诱导的G2/M期阻滞中Cyclin B1蓄积的机制研究
下一篇:早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KRAS/BRAF突变的初步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