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蛋白质论文

跨膜蛋白PSGL-1的跨膜区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3-4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符号说明第14-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7页
    1.1 跨膜蛋白简介第15页
    1.2 PSGL-1简介第15-16页
    1.3 跨膜蛋白相互作用模型第16-19页
        1.3.1 Glycophorin A(GPA)和GxxxG motif第16-17页
        1.3.2 极性氨基酸序列第17-18页
        1.3.3 亮氨酸拉链第18-19页
    1.4 影响跨膜蛋白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第19-21页
        1.4.1 跨膜区氨基酸序列的长度和位置第19-20页
        1.4.2 极性残基第20页
        1.4.3 芳香族氨基酸第20-21页
        1.4.4 带正电残基第21页
    1.5 跨膜蛋白相互作用的常用实验检测手段第21-23页
        1.5.1 TOXCAT体系第22页
        1.5.2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第22页
        1.5.3 色氨酸诱导淬灭(TrIQ)方法第22-23页
    1.6 计算机模拟法表征跨膜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第23-24页
    1.7 跨膜短肽的应用第24页
    1.8 选题的意义及课题的主要内容第24-27页
        1.8.1 选题的意义第24-25页
        1.8.2 课题的主要内容第25-27页
第二章 跨膜区长度对跨膜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第27-47页
    2.1 引言第27页
    2.2 实验部分第27-38页
        2.2.1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27-29页
            2.2.1.1 实验仪器第27-28页
            2.2.1.2 实验材料第28-29页
        2.2.2 TOXCAT载体的构建第29-32页
            2.2.2.1 跨膜区的选择及退火第29-30页
            2.2.2.2 酶切第30-31页
            2.2.2.3 胶回收第31-32页
            2.2.2.4 酶连第32页
        2.2.3 感受态细胞MM39的制备第32页
        2.2.4 转化第32-33页
        2.2.5 菌落PCR第33-34页
        2.2.6 CAT活性测定第34-35页
        2.2.7 MalE互补实验第35-36页
        2.2.8 Western blot实验第36-38页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8-46页
        2.3.1 PSGL-1跨膜区的野生型TOXCAT载体构建第38-39页
        2.3.2 PSGL-1跨膜区的野生型TOXCAT载体单克隆验证第39-40页
        2.3.3 PSGL-1不同长度跨膜区的TOXCAT载体测序结果第40-43页
        2.3.4 不同长度跨膜区的CAT活性测定第43-45页
        2.3.5 不同长度跨膜区的MalE互补实验结果第45页
        2.3.6 不同长度跨膜区的Western blot实验结果第45-46页
    2.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三章 亮氨酸拉链模型对跨膜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第47-65页
    3.1 引言第47页
    3.2 实验部分第47-50页
        3.2.1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47页
        3.2.2 TOXCAT突变体引物设计第47-49页
        3.2.3 定点突变第49-5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0-63页
        3.3.1 PSGL-1跨膜区定点突变结果第50-57页
        3.3.2 亮氨酸扫描突变第57-59页
        3.3.3 丙氨酸扫描突变第59-61页
        3.3.4 突变体MalE互补实验结果第61-62页
        3.3.5 突变体Western blot实验结果第62-63页
    3.4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四章 PSGL-1跨膜区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第65-73页
    4.1 引言第65页
    4.2 模拟体系构建和参数设定第65-66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6-71页
        4.3.1 PSGL-1-TM野生型在DPPC膜中相互作用的粗粒化模拟第66-68页
        4.3.2 PSGL-1-TM突变体在DPPC膜中相互作用的粗粒化模拟第68-71页
    4.4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致谢第81-83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3-85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85-86页
附件第86-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核心素养的东亚三地高中函数比较研究
下一篇:基于纹理特征的2D-3D人脸活体检测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