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1.1 外生菌根与森林生态系统 | 第13-16页 |
1.1.1 外生菌根概述 | 第13页 |
1.1.2 外生菌根在森林中的作用 | 第13-16页 |
1.2 森林生态系统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的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1.2.1 外生菌根真菌的鉴定技术 | 第17-18页 |
1.2.2 外生菌根真菌的全球分布 | 第18-19页 |
1.2.3 外生菌根真菌的种间关系 | 第19-20页 |
1.2.4 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样地设置 | 第25-29页 |
2.1 秦岭和黄土高原地区栎类分布概况 | 第25-26页 |
2.2 样地设置 | 第26-29页 |
第三章 秦岭和黄土高原主要栎类ECM真菌的鉴定 | 第29-44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样品采集 | 第29-30页 |
3.3 鉴定方法 | 第30-33页 |
3.3.1 ECM形态观察和分类 | 第30-31页 |
3.3.2 ECM真菌的分子鉴定 | 第31-33页 |
3.4 鉴定结果 | 第33-42页 |
3.4.1 ECM的形态分类 | 第33-38页 |
3.4.2 ECM真菌的分子鉴定 | 第38-42页 |
3.5 讨论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秦岭和黄土高原主要栎类ECM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 | 第44-63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44-46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44页 |
4.2.2 ECM真菌重要值的计算 | 第44-45页 |
4.2.3 ECM真菌物种指示值的计算 | 第45页 |
4.2.4 ECM真菌物种丰富度预测 | 第45-46页 |
4.2.5 ECM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 | 第46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46-60页 |
4.3.1 秦岭和黄土高原主要栎类ECM真菌群落组成特征 | 第46-55页 |
4.3.2 秦岭和黄土高原主要栎类ECM真菌群落多样性 | 第55-60页 |
4.4 讨论 | 第60-63页 |
第五章 ECM真菌的生态位及种间关联和相关 | 第63-76页 |
5.1 引言 | 第63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63-65页 |
5.2.1 研究对象 | 第63-64页 |
5.2.2 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计算 | 第64页 |
5.2.3 种间关联测度 | 第64-65页 |
5.2.4 种间相关检验 | 第65页 |
5.2.5 数据处理 | 第65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65-74页 |
5.3.1 ECM真菌生态位分析 | 第65-69页 |
5.3.2 ECM真菌种间关联分析 | 第69-72页 |
5.3.3 ECM真菌种间相关分析 | 第72-74页 |
5.4 讨论 | 第74-76页 |
5.4.1 ECM真菌的生态位 | 第74-75页 |
5.4.2 ECM真菌的种间关联和相关 | 第75-76页 |
第六章 ECM真菌群落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76-94页 |
6.1 引言 | 第76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76-81页 |
6.2.1 环境变量的获取 | 第76-79页 |
6.2.2 宿主变量的获取 | 第79-80页 |
6.2.3 空间变量的获取 | 第80页 |
6.2.4 数据分析 | 第80-81页 |
6.3 结果分析 | 第81-89页 |
6.3.1 ECM真菌各属多度与环境变量的相关性 | 第81-82页 |
6.3.2 栎树根尖菌根化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2-86页 |
6.3.3 ECM真菌丰富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6页 |
6.3.4 ECM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6-89页 |
6.4 讨论 | 第89-9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7.1 结论 | 第94-95页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95页 |
7.3 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10页 |
附录1 外生菌根真菌各个OTU序列信息 | 第110-118页 |
附录2 秦岭和黄土高原主要气象站气象数据 | 第118-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作者简介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