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2-1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5-19页 |
1 一般资料 | 第15页 |
2 主要仪器与材料 | 第15-16页 |
3 实验方法 | 第16-18页 |
3.1 实验室环境要求 | 第16页 |
3.2 测试部位 | 第16页 |
3.3 测试点的定位 | 第16-17页 |
3.4 指标检测 | 第17-18页 |
4 统计分析 | 第18-19页 |
结果 | 第19-30页 |
1 生理状态下与穴位注射后胃经线上浅表MBPU的比较 | 第19-20页 |
1.1 生理状态下与穴位注射新斯的明后胃经线上浅表MBPU的比较 | 第19页 |
1.2 生理状态下与穴位注射654-2后胃经线上浅表MBPU的比较 | 第19页 |
1.3 穴位注射新斯的明及穴位注射654-2后胃经线上浅表MBPU上升幅度的比较 | 第19-20页 |
2 生理状态下与穴位注射后胃肠功能状态的比较 | 第20-26页 |
2.1 生理状态下与穴位注射新斯的明后胃肠功能状态的比较 | 第20-23页 |
2.2 生理状态下与穴位注射654-2后胃肠功能状态的比较 | 第23-26页 |
3 电针对胃肠功能偏态下胃经线上浅表MBPU及其胃肠功能的影响 | 第26-30页 |
3.1 电针对胃肠功能偏态下胃经线上浅表MBPU的影响 | 第26页 |
3.2 电针对胃肠功能偏态下胃肠功能的影响 | 第26-30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30-40页 |
1 经脉脏腑相关性理论的重要性 | 第30页 |
2 经脉脏腑相关性理论的研究回顾 | 第30-32页 |
3 反应经脉能量代谢变化的特征性指标—MBPU | 第32页 |
4 探究反应胃肠功能脏腑变化的切入点—胃肠电图 | 第32-33页 |
5 电针对胃经线上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及胃肠功能的影响 | 第33-38页 |
5.1 选穴原因 | 第33-34页 |
5.2 针刺调节胃肠运动和胃肠道微循环 | 第34-35页 |
5.3 丰隆穴穴位注射对胃经线上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和胃肠功能的影响 | 第35-37页 |
5.4 电针足三里对胃经线上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和胃肠功能的影响 | 第37-38页 |
6 问题与展望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附录 | 第44-48页 |
文献综述 | 第48-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