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影响开发背景下的福州西山公园规划设计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城市山地公园面临问题 | 第13页 |
1.1.2 城市传统开发手段存在不足 | 第13页 |
1.1.3 我国雨水资源利用率低 | 第13-14页 |
1.1.4 低影响开发(LID)理念在国内兴起 | 第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2 低影响开发(LID)理论概述 | 第20-25页 |
2.1 LID产生背景 | 第20页 |
2.2 LID概念解读 | 第20-21页 |
2.3 LID设计目标 | 第21-22页 |
2.4 LID设计理念 | 第22页 |
2.5 LID园林相关措施 | 第22-25页 |
2.5.1 渗透式设施 | 第22-23页 |
2.5.2 调节与净化式设施 | 第23页 |
2.5.3 转输式设施 | 第23-24页 |
2.5.4 储存与再利用式设施 | 第24-25页 |
3 低影响开发背景下的城市山地公园规划设计理念 | 第25-28页 |
3.1 城市山地公园的概念 | 第25页 |
3.2 城市山地公园开发建设现状 | 第25页 |
3.3 低影响开发背景下的城市山地公园规划原则 | 第25-26页 |
3.4 低影响开发背景下的城市山地公园规划方法 | 第26-28页 |
3.4.1 地形 | 第26页 |
3.4.2 路网 | 第26-27页 |
3.4.3 水体 | 第27页 |
3.4.4 植物 | 第27-28页 |
4 案例研究 | 第28-35页 |
4.1 福州梅峰山地公园 | 第28-29页 |
4.1.1 项目概括 | 第28页 |
4.1.2 项目特点 | 第28-29页 |
4.1.3 项目经验 | 第29页 |
4.2 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 | 第29-31页 |
4.2.1 项目概括 | 第29-30页 |
4.2.2 项目特点 | 第30-31页 |
4.2.3 项目经验 | 第31页 |
4.3 伦敦奥林匹克公园 | 第31-32页 |
4.3.1 项目概括 | 第31页 |
4.3.2 项目特点 | 第31-32页 |
4.3.3 项目经验 | 第32页 |
4.4 长沙梅岭公园 | 第32-33页 |
4.4.1 项目概括 | 第32页 |
4.4.2 项目特点 | 第32-33页 |
4.4.3 项目经验 | 第33页 |
4.5 东莞黄旗山城市公园 | 第33-35页 |
4.5.1 项目概括 | 第33-34页 |
4.5.2 项目特点 | 第34页 |
4.5.3 项目经验 | 第34-35页 |
5 福州西山公园规划设计 | 第35-63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35-36页 |
5.1.1 背景概况 | 第35页 |
5.1.2 上位规划 | 第35-36页 |
5.1.3 区位分析 | 第36页 |
5.2 基地分析 | 第36-44页 |
5.2.1 基地现状 | 第36-37页 |
5.2.2 周边用地分析 | 第37页 |
5.2.3 周边交通分析 | 第37-38页 |
5.2.4 周边景点资源 | 第38页 |
5.2.5 现状植被分布 | 第38-39页 |
5.2.6 现状景点资源 | 第39-40页 |
5.2.7 气候降水分析 | 第40-41页 |
5.2.8 现状水系分析 | 第41页 |
5.2.9 地形地貌分析 | 第41-43页 |
5.2.10 开发适宜性分析 | 第43-44页 |
5.2.11 景观视线分析 | 第44页 |
5.3 设计理念 | 第44-46页 |
5.3.1 设计原则 | 第44页 |
5.3.2 设计目标 | 第44-45页 |
5.3.3 设计策略 | 第45页 |
5.3.4 设计依据 | 第45-46页 |
5.4 总体设计 | 第46-47页 |
5.4.1 总体结构 | 第46页 |
5.4.2 景观节点分析 | 第46-47页 |
5.5 分区设计 | 第47-53页 |
5.5.1 功能分区 | 第47-48页 |
5.5.2 出入口设计 | 第48-49页 |
5.5.3 文化娱乐区 | 第49页 |
5.5.4 安静休息区 | 第49-50页 |
5.5.5 雨水净化科普教育区 | 第50-51页 |
5.5.6 生态保育区 | 第51页 |
5.5.7 观景游览区 | 第51-52页 |
5.5.8 休闲活动区 | 第52页 |
5.5.9 寺庙文化区 | 第52页 |
5.5.10 山林体验区 | 第52-53页 |
5.6 低影响开发技术专项设计 | 第53-59页 |
5.6.1 LID设施总体布局 | 第53-54页 |
5.6.2 具体工程技术应用 | 第54-57页 |
5.6.3 植物种类选择 | 第57-59页 |
5.7 其他专项 | 第59-62页 |
5.7.1 竖向设计 | 第59-60页 |
5.7.2 道路交通设计 | 第60-61页 |
5.7.3 游线设计 | 第61-62页 |
5.7.4 服务设施设计 | 第62页 |
5.8 经济技术指标 | 第62-63页 |
6 方案评估 | 第63-69页 |
6.1 SWMM模型介绍 | 第63页 |
6.2 模型原理 | 第63-64页 |
6.2.1 下渗模型 | 第63-64页 |
6.2.2 管流模型 | 第64页 |
6.3 SWMM模型参数确定 | 第64-65页 |
6.3.1 规划区基础情况及规划目标 | 第64-65页 |
6.3.2 建模基础资料 | 第65页 |
6.4 规划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模型评估 | 第65-67页 |
6.4.1 地块模型构建 | 第65-66页 |
6.4.2 模型参数设置 | 第66-67页 |
6.5 LID措施的模型评估结果 | 第67-69页 |
6.5.1 采取LID措施的模型评估结果 | 第67-6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7.1 结论 | 第69页 |
7.2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附录 图册 | 第73-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