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化性起伪”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重点难点 | 第13-16页 |
1.3.1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1.3.2 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14-16页 |
2 荀子“化性起伪”思想概述 | 第16-20页 |
2.1“化性起伪”思想的内涵 | 第16页 |
2.2“化性起伪”思想的时代背景 | 第16-20页 |
2.2.1 经济背景 | 第16-17页 |
2.2.2 政治背景 | 第17-18页 |
2.2.3 文化背景 | 第18-20页 |
3 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3.1 人性论 | 第20-23页 |
3.1.1“性”的内涵 | 第20-21页 |
3.1.2“性恶”的辨析 | 第21-22页 |
3.1.3“欲”的理解 | 第22-23页 |
3.2 天人观 | 第23-26页 |
3.2.1 天行有常 | 第23-24页 |
3.2.2 制天命而用之 | 第24-26页 |
4 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26-42页 |
4.1“化性起伪”的必要 | 第26-28页 |
4.1.1 君子人格 | 第26-27页 |
4.1.2 正理平治 | 第27-28页 |
4.2“化性起伪”的可能 | 第28-32页 |
4.2.1 人有“心” | 第28-29页 |
4.2.2 人有“虑” | 第29-30页 |
4.2.3 人能“群分” | 第30-32页 |
4.3“化性起伪”的表现 | 第32-35页 |
4.3.1 圣王制礼 | 第32-33页 |
4.3.2 学止于礼 | 第33-34页 |
4.3.3 终为圣人 | 第34-35页 |
4.4“化性起伪”的途径 | 第35-42页 |
4.4.1 从师问学 | 第35-36页 |
4.4.2 隆礼重法 | 第36-38页 |
4.4.3 环境选择 | 第38-39页 |
4.4.4 乐教入化 | 第39-40页 |
4.4.5 尚贤使能 | 第40-42页 |
5 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的当代启示 | 第42-56页 |
5.1“化性起伪”思想对个人社会化的启示 | 第42-46页 |
5.1.1 关注人的社会本质 | 第42-43页 |
5.1.2 注重人的心知思辨 | 第43-44页 |
5.1.3 努力构建理想人格 | 第44-46页 |
5.2“化性起伪”思想对社会价值观念内化的启示 | 第46-51页 |
5.2.1 注重教育回归 | 第46-47页 |
5.2.2 注重道德引导 | 第47-49页 |
5.2.3 注重家风传承 | 第49-50页 |
5.2.4 注重文艺创作 | 第50-51页 |
5.3“化性起伪”思想对社会建设的启示 | 第51-56页 |
5.3.1 关注效益与公平的建设 | 第51-53页 |
5.3.2 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 第53-54页 |
5.3.3 正确认识和利用人才 | 第54-56页 |
6 结语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