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6页 |
1.1 概述 | 第14页 |
1.2 银簇的研究现状 | 第14-25页 |
1.2.1 无模板合成的银簇 | 第14-20页 |
1.2.2 阴离子模板构筑的银簇 | 第20-25页 |
1.3 银簇的合成方法 | 第25-26页 |
1.4 银簇的性能 | 第26-31页 |
1.4.1 荧光性质 | 第26-27页 |
1.4.2 电化学性质 | 第27-28页 |
1.4.3 导电性质 | 第28页 |
1.4.4 溶液行为 | 第28-31页 |
1.5 选题依据及其目的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6页 |
第二章 阴离子模板指导的银簇基MOFs的合成及性能 | 第36-57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36-3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7-38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37页 |
2.2.2 化合物的合成 | 第37-38页 |
2.3 化合物的晶体学数据 | 第38-40页 |
2.4 晶体结构描述 | 第40-43页 |
2.4.1 化合物1的结构描述 | 第40-41页 |
2.4.2 化合物2的结构描述 | 第41-43页 |
2.5 合成讨论 | 第43页 |
2.6 性能测试及基本表征 | 第43-46页 |
2.6.1 化合物1和2红外数据分析 | 第43-44页 |
2.6.2 化合物1和2的PXRD分析 | 第44页 |
2.6.3 化合物1和2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44-45页 |
2.6.4 紫外及荧光性能研究 | 第45页 |
2.6.5 化合物2的电化学性质 | 第45-4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7页 |
第三章 阴离子模板指导的以硫膦为混合配体构建的银簇的合成及性能 | 第57-81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57-5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8-61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58-59页 |
3.2.2 化合物的合成 | 第59-61页 |
3.3 化合物的晶体学数据 | 第61-63页 |
3.4 晶体结构描述 | 第63-68页 |
3.4.1 化合物3的结构描述 | 第63-64页 |
3.4.2 化合物4-7(MoO_4@Ag_(24))的结构描述 | 第64-66页 |
3.4.3 化合物8结构描述 | 第66-68页 |
3.5 性能测试及表征 | 第68-71页 |
3.5.1 化合物3,6和8的溶液行为 | 第68-69页 |
3.5.2 化合物3的紫外及荧光性能研究 | 第69-7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1页 |
第四章 金掺银纳米簇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81-96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81-8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2-83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82-83页 |
4.2.2 化合物的合成 | 第83页 |
4.3 晶体学数据 | 第83-84页 |
4.4 化合物9的结构描述 | 第84-86页 |
4.5 结构讨论 | 第86-87页 |
4.6 性能测试及基本表征 | 第87-89页 |
4.6.1 化合物9红外数据分析 | 第87-88页 |
4.6.2 化合物9紫外及荧光性能研究 | 第88页 |
4.6.3 化合物9的形貌分析 | 第88-89页 |
4.6.4 化合物9的电化学性质研究 | 第8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第五章 课题总结和展望 | 第96-97页 |
附表与附图 | 第97-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13-114页 |
附件 | 第114-16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60页 |